实施有效的亲子教育,首先必须对影响子女的成长的因素有所了解。而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本章针对父母效能系统培训中特别重视的三个有关孩子成长的动力:社会兴趣、家庭星座、生活形态,分别加以讨论和说明。
社会兴趣是孩子成长中寻求团体归属感和一席之地的重要心理需求,同时也是情感依赖需求、被接纳需求、注意力需求等的核心。
家庭星座阐释孩子在家庭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出生序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表现。
而遗传、家庭气氛和价值标准、父母管教的态度和方式都是构成孩子生活形态的要素,进而影响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概念和生活目标。了解孩子的成长第二章第一节社会兴趣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也有各种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被父母关爱和接纳,从家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让自己的努力和表现被他人所肯定,进而成长为独立自主、成熟负责的人。
孩子在成长中,即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不断的好奇心和兴趣,于是除了以听、看、触摸、抓握等感官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同时,孩子还发展了一个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就是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964)所谓的“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而社会兴趣的满足来自两方面,一是感受到自己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接纳;另一则是自己对这个团体有所贡献,能力有所发挥。
“家”是孩子参与最起始的团体,也是孩子社会兴趣的发源地。因此,一个孩子社会兴趣能否得到满足,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孩子成长的脚步,他所接触和参与团体逐渐扩大、增加,如邻居玩伴群、学校班级、社团、工作单位等。而且都会以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各个团体中寻求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
大多数的孩子成长中所发展的社会兴趣大都能得到满足,但是有一些偏差的行为,探究其原因多为社会兴趣未能得到满足,并且通过错误的想法、不当的行为目的而产生的(有关行为目的将于下一章详细讨论)。因此,父母若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则必须先察觉孩子以社会兴趣为核心的心理需求有哪些,以下介绍四种主要的心理需求。
一归属感的需求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基本需求就是归属感的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一团体,能够为他人所接纳和肯定,也希望自己在团体之中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个人的安全感也受个体在团体中的归属感所影响。孩子也是团体中的一分子,他们也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地位,被他人拒绝或排斥的感觉,恐怕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恐怖的经验。个人在孩童时期的经验往往会影响到以后的行为发展,孩子们可能会试着学习去隐藏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却可以很容易地从他们的行为表现中看出大人们对他们行为之接受程度,因为他们常表现出的都是常被大人接受及允许的行为。
二情感依赖的需求
依赖的心理需求作为彼此间情感沟通的方式,对于初生婴儿的母亲来说是最容易了解的。假如没有她们的照顾或是代理母亲的照顾,婴儿很可能会在几小时之内死亡,这不仅只是单纯满足婴儿生理上的需求,因为如果没有母亲的情感与爱、智能及肢体的刺激,孩子是不能正常发展与成长的。不过如果代理母亲能够给予孩子和母亲相同的温暖与刺激,孩子仍是可以正常发展的。所以依赖他人来满足自我生活中重要的需求,乃是婴儿时期发展的主要模式。
三被接纳的需求
孩子是从学习中成长的,他们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之后,会将能为自己产生最好的结果之反应保留下来,并且很快地放弃其他无效的反应。对于刚出生一个星期的婴儿来说,当一个刺激来临时,他会同时做出许多个动作来反应,而不会只做单一的动作。转身看看宝宝,他有没有张着小嘴大哭,并且满脸通红还不停地挥舞着小手及小脚,这就表示他对父母有所需求,可能是他饿了或是生气了。不过他的这些动作会因为父母给他的注意、爱的关怀与拥抱而停止,因为他已经得到了结果。如果父母没有理会他的这些反应,他会学习到一件很重要的事:父母对于我的要求并不是每次都会有响应。他可能会转而利用另外的方式来向父母进攻,直到他的奶瓶到了他的嘴里,或是换了一块舒服的尿片为止。不要以为小宝宝什么事也不懂,他可是正在潜在地学习,偷偷地试探父母。这个时候的他大概已经知道要用什么样的动作反应,就可以让父母明白他的需求了。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由多个含混未分化的动作反应,很快地发展到单一清楚的动作反应,如他可以从不断地探索中了解只要哭,爸妈就会给他所想要的。所以如果哭并没有为他带来他所预期的效果,那么他就不会再使用这种反应了。
宝宝在最初成长的几个月中,感官系统的发展并未完全,他们能听、能看,但是了解的却很少,因此对于父母的行为只能利用彼此身体上的接触和声音来加以判断。例如,他们会很快地通过与母亲的触碰及母亲的声音来推测母亲现在“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在和我说话?”“是不是在给我鼓励?”等,这种学习的方式会一直持续到孩子的语言开始发展了以后,所以父母必须了解到孩子很会察言观色,要想在孩子面前隐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常常会失败的。
四注意力的需求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学习到自己什么样的动作会引起父母亲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也会渐渐地学习去了解他们周围所有的一切事物,如果他们有哥哥或姐姐,这个时候的他就会开始和哥哥姐姐比较,看看谁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较多的情感与关爱。但是孩子是优秀的观察家,却是差劲的行为解释者,他们常常对于自己所感觉到的结果做错误的阐释,最常见到的就是处罚所引起的结果。责骂、责打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他们会认为是父母给他们的爱减少了。纵然如此,他们还是会常常表现出能够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就算是被处罚也不在乎。在他们的感觉上是我虽然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和接纳,但是至少我还可以得到他们的注意力。在现在这个工商业发达的社会中,父母为家庭生计而忙碌,导致这种以被处罚来得到父母注意的孩童愈来愈多,若不及早矫正则可能变成叛逆性极强的子女或是不良少年,严重地影响到家庭与社会,而造成许多父母的困扰及社会问题。
举一个案例而言。小强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晚上常常一个人在家里看家,妈妈差不多每天都工作到他睡着后才回家,第二天早上妈妈还没有起床他就要出门去上学了。自从爸爸妈妈离了婚之后,这种情形几乎是天天如此。有一次妈妈突然提早回来,居然发现小强在抽烟,气得她火冒三丈,痛打了他一顿。自此以后,妈妈常常出奇不意地提早回来抓他,看他有没有再犯,可是情形并未见改善,反而愈来愈严重。
小强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是要引起母亲对他的注意,当他发现他的被处罚却可以得到母亲常常提早回家的效果时,他知道这样做是值得的。因此他就会为了要引起母亲的注意而被处罚,为了想要被处罚而抽烟,所以情形也就愈来愈严重了。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们有很多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父母的注意力而产生的,他们宁愿挨打被骂也不愿被忽视,因为这些不良的行为往往会比规矩的行为更容易争取到一席之地,父母得特别小心处理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0583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