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句台词: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大人们为什么不懂,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试想一下,作为大人您是不是也不想有人经常在耳边就一件事唠叨个没完?须知我们的家庭教育是需要讲究布白艺术的。
巧用“布白” 提高谈话的效用
所谓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为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家庭教育中的“布白”艺术,就是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为,年龄大点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触角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指向和深入,自尊心越来越强、对事物的评价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尺度。因此,希望得到鼓励和尊重,尤其不喜欢成人对自己的“指手画脚”。
误区:不留白,谈话时“用墨”太多
有一则故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激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觉得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生活中,我们是否也犯过如牧师一样的错误呢?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为了让他长记性,我们往往是“不厌其烦”“不辞辛劳”“苦口婆心”……孰不知,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的内疚感,继而发展到对家长一而再、再而三批判的愤怒。
画面一:没有新鲜感的谈话
菲菲今年6岁了,妈妈在开家长会时听老师说,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于是妈妈每天吃晚饭时都会同菲菲谈话。但是,每次都是教育菲菲在幼儿园里该如何遵守纪律,该如何与其他的小朋友相处,该如何尊敬老师等等,每次听到妈妈说这些话,菲菲都是紧缩双眉,紧闭嘴唇,一言不发。
专家分析:这种一成不变没有新鲜感的谈话, 孩子肯定是不喜欢的,自然也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一次毫无新鲜感的谈话,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就像是一张画纸上画满了横线和竖线,让人看了除了眼晕之外,感不到半点美感。
画面二:批评一次,我就知道错了
珊珊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碗打翻了,被妈妈批评了几句。刚收拾好爸爸回来了,爸爸随口问了一句怎么了?妈妈和爸爸说着,又指责珊珊毛手毛脚珊珊回到自己的房间,砰地关上门。
专家分析:从心理学角度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她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画面三:妈妈,我不想再听您的表扬了
刘慧经常用“你真棒”表扬孩子,; 一开始,孩子听到妈妈说“你真棒”,会很有成就感,很高兴。但有的时候,她也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做某件事,比如:“你真棒,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吧。”很快,孩子就有了疑问:我到底哪里棒?妈妈是真的表扬我吗?听到刘慧说“你真棒”,孩子就会不高兴地说:“真的吗?你想叫我做什么就说吧。”
专家分析:同样,对于孩子的表扬也不能太“廉价”,否则也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当家长对这个孩子的某些“闪光点”作了表扬,起初这个孩子会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发现,家长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家长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是让我注意这些方面,这分明是看不起我,不信任我,于是,他对表扬也会产生反感。
画面中的妈妈是不是有你的影子呢?总是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批评,,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殊不知,家庭教育是要讲究布白艺术的。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这样,孩子就会敞开心扉,和你交心。
走出误区:巧用布白 与孩子更好地谈话与孩子谈话是一门艺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此进行布白,既是动与静有机融合的必须,又是充分激发孩子谈话欲望之所需,更能体现家庭教育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1.谈话前的准备
在谈话之前,给孩子留下一些时间,让孩子做好谈话的准备,比如说让孩子决定什么时候进行谈话,给孩子留下调整自己情绪、心态的时间,为接下来的谈话铺就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谈话的第一句话
谈话的第一句话很重要。父母最好从倾听开始,不要单刀直入。 还可以从夸奖表扬孩子开始,或者从讲一个故事开始,可以灵活掌握。如果一时没有想好如何开头,那么也可以允许静默的出现,让孩子利用这段空白去进行思考。
3.向孩子提问之后
随着谈话的逐渐推进,如果家长向孩子就某个主题提了一个问题,马上要让孩子来回答,孩子会由于缺乏时间思考,很难把问题回答全面,因此,运用布白,是给孩子以思考的时间,时间的长短要与问题的难度相匹配,过长或者过短都不适宜。
4.孩子说完之后
在孩子说完一个问题之后,家长也不能立即就这个问题下结论,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或反思或补充,以完善答案,使之更加的准确和全面。
5.总结谈话之前
谈话即将结束时,家长不要忙于对本次谈话进行总结,要给孩子时间来思考总结本次谈话的主题,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总结谈话之后
在您和孩子的努力下,对本次谈话总结后,不要马上就让孩子离开谈话场所,要适当布白,让孩子利用谈话结束后的几分钟,回想一下谈话所达成的协议,并思索今后如何坚持做到协议中的条款。
Tips: 用“布白”要注意的四点:
1. “空白”不等于“不明不白”。“布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家长给孩子留下“空白”后,不是让家长省点工,歇把劲,缄口不语。在孩子进入“布白”设置的艺术境界后,家长应掌握火候给孩子一个“说法”。
2. “空白”不宜过“白”。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实际,将会变成缥缈的东西。对于亲子之间的谈话而言,“空白”只能占据极小的活动空间,家长在运用过程中,不能过分地夸大,变形,朦胧地使孩子如坠云雾,无形中衍变成亲子交谈的一个“漏洞”。
3. “空白”不等于“空想”。家长应当立一个竿子,让孩子循着影子去有序地活动,不能让孩子信马由缰盲目驰骋,毫无目的地漫游遐想。家长应当稍作调拨,所谈内容应很好地与“空白”衔接,为“空白”弹好前奏曲。
4. “布白”不宜过“滥”。“布白”运用过多,就会使人产生七零八落之感。家长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无休止地给孩子营造“空白”,弄得孩子穷于应付,致使亲子间的双向互动难以合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0812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