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育儿路上你有没有信息焦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这是一个“照书养娃”的年代。这也是一个信息过剩的世界。

  “油管”、“脸书”和“围脖”横扫一切,印着可爱宝宝的亲子杂志摆满了路边的书报亭,到处都有关于养孩子的知识在抓你的眼球,吸引你的耳朵,教你这样做那样做才算是一个更好的妈妈……太多的“箴言”变成了育儿路上的噪音,携裹着焦虑扑面而来。从怀孕我们便开始订阅育儿杂志,翻阅育儿书籍,浏览育儿网站,用知识将自己武装到脚后跟,生怕遗漏了那些孩子最重要最有益的信息。

  萱萱妈 孩子 6个月

  萱萱的妈妈最近看的一本教育《圣经》说,婴儿期应该给孩子“按需喂奶”——也就是孩子只要想吃,妈妈就给喂奶,这样能“培养婴儿全能感,让孩子内化更多好的自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至关重要。可是,明明前几天看的那本早教经典说,“对待孩子的需求要稍微等一等,以便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感。延迟满足感是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并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要自信还是要延迟满足感?萱萱妈也拿不定主意了。

  燕燕妈 孩子 1岁半

  从怀孕燕燕妈就是各大育儿网站的常客,孕妇能不能喝咖啡、吃螃蟹、鲜龙眼,哪个牌子的防辐射服最靠谱,网上的海量信息对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燕燕出生后,她更是无日不搜索,比如她某次输入关键词:“宝宝,7个月,大便,绿色,为什么”,成千个标题,她读了3 篇文章找到了她要的答案,但这些回答并不十分一致,为了更准确详细,她又扩展阅读了七八篇文章。突然她发现,自己俨然成为一名“绿色粪便专家”,为了让这些知识更好地发光发热,她发了一篇博客,为网上的育儿信息添砖加瓦。

  欣欣妈 孩子3岁

  欣欣的妈妈很注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但让她懊恼的是最近她读了一本十分精彩的育儿书,书中说到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如果你想毁掉一个孩子,那就使劲夸他聪明吧!夸孩子聪明会让他放弃努力,因为他会想,聪明不就意味着,我应该轻轻松松地做好一切事情,那何必要挑战困难,冒险丢掉自己聪明的资格呢!天哪!她怎么早没看到这个呢!欣欣已经3 岁了,已经被她“毁”了3 年了!

  为什么会书到养娃方很多

  海量信息海量的焦虑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教育产品和流派,无数专家和“成功者”争相著书立说,分享自己的智慧。在我们祖父祖母那一辈,或者父母那一辈,怎么养孩子也许就是听听长辈们怎么说,而我们这一代,要听长辈的,要听书本上电视上频频露脸的营养学家教育专家的,不但要听中国的声音,还要听外国的声音。

  中国传统是孩子裹在襁褓中长大,但西方的专家告诉我们说这样对孩子的骨骼发育不利,应该摒弃,最新的研究则说襁褓因能让孩子重温子宫内的安全感所以利于睡眠。一个小小的襁褓,十年间从“裹”,到“不能裹”到“科学地裹”。东方西方,古老和现代的育儿观念,纷纷冲击着我们。繁衍,本是人的本能和最自然的行为,但当每个细节都被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显微镜反复放大再放大后,所有的细节不是变得更清晰而是混乱。

  选择催生焦虑

  我们要为孩子做无数决定,怀孕的时机,分娩的医院,母乳还是奶粉,什么时候加辅食,然后是上什么幼儿园,报什么班??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成长不能回头,所以每个决定都是如此重要,我们怕的是一步错步步错。为了做出对孩子最好的决定,我们在各种建议中反复比较权衡,抉择变得犹豫和沉重。

  现实催生焦虑

  我们所生活的年代更是一个盛产焦虑养育的时代,我们比任何一代人都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担心和忧虑。环境污染让我们不知道吃什么,知识的更迭让人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东西方的交融让人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新的学科、新的科技、新的知识给人们指出了更多的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迷茫。

  心理学打开了教育理念新篇章,但也让人担心——会不会一不小心就给孩子留下终身创伤:

  当心理学进入了妈妈的视线,就像是给妈妈们的头上挂上了一把隐形的“摩克利斯之剑”。原来很多影响我们一生的决定都是早年埋下的种子,那么3 岁前出几天差会不会让孩子终生无法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一个不小心我们会不会给孩子留下终身的心理阴影和创伤?

  信息焦虑的根源,是我们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最好的妈妈:

  我们立志要做孩子最好的妈妈。不停地学习,只为能做出最适合他的决定。完美,在妈妈的心中不是苛求而是一种本能。我们在说“你非得这样,非得那样”的时候,不是因为苛责,而是出于保护。

  但其实,吃什么用什么,按这个专家说的去做或那个专家说的去做,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只是百分之几的差异,但由此产生的焦虑心情却会让妈妈失去弹性,落入非黑即白的模式,也让孩子的成长背上包袱。

  心理学推崇的是“恰恰好的妈妈”——你的“错误”,反而可能是他成长的契机。别让信息扰乱思绪,别让焦虑浸染到孩子,无论如何孩子都会长大,长成和我们一样不完美的人,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尽信书不如无书

  当你被海量的育儿信息淹得透不过气的时候,被各有情理却又矛盾重重的“支招”支得东摇西摆的时候,被专家和权威们的“危言耸听”吓得心跳加快的时候,别忘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孩子可以照书养,但也可以照猪养,也不妨一会照书养一会照猪养。

  有调查显示,72% 的妈妈把网络作为获取孕育知识的最常用渠道。不过,一项测试显示,网络的可信度并不高,在美国网站提供的育儿信息里,博客的准确率最低,仅为30.9% ;即便是官方网站的信息准确率也只有80.1%。

  权威严谨的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也没有绝对的正确。比如认知心理学的标志性权威皮亚杰曾经设计了个“三座山试验”来评价孩子是否有能力采用别人的观点,他的结论是:8 岁的孩子才能拥有这种能力。但当博克更换了试验场景后,证明3 岁的孩童就已经可以用他人的视角观察思考。再权威理论都离不开主观猜测,再权威的育儿书也只代表那时那地那群孩子的情况。

  照书养还是照猪养?

  照书养的孩子在妈妈的赞扬中感受成就,照猪养的孩子在本能中体会快乐;照书养的娃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天性,照猪养的娃有更多的空间发展天性;照书养娃的妈妈早早排兵布阵,照猪养娃的妈妈则见招拆招;照书养娃的妈妈周到细致却容易失于越俎代庖,照猪养娃的妈妈信任母性的本能但容易出现疏漏;照书养娃的妈妈的方式更加敏锐清晰且科学严谨,照猪养娃的妈妈更多凭借孩子健康成长的本能。无论照书还是照猪,天生我材必有用。

  看书不如看娃

  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是独特的,这就注定了所有的经验和意见都不可能进行长期大范围的对照研究,再资深的专家也只是经验之谈。抛开本本上那些高深的心理学名词和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蹲下身子,看看自己的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养育本身应该是最自然最美好的经历,我们要学习信任真正的自我,恢复我们对爱和本能的信心,相信世界上最了解你孩子的是你,而不是什么专家。

  选书如择衣

  育儿书就像是商店中的衣服一样品种繁多,所以,选择育儿书也要拿出买衣服的挑剔心:“牌子”——书是谁写的?话是谁说的?“国产”OR“进口”——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说的?“材质”——他为什么这么说?他有什么根据?他所指的孩子是多大的孩子?是哪里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合身”吗?——他说的话,适合你的孩子吗?

  你必须知道,育儿知识更新很快,今天你看到的,明天也许会被推翻,所以你注定了要继续寻寻觅觅,不会有一本书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你所有的育儿难题。

  但你也要知道,在这个变化很快的世界上,有的东西却永远不会变,比如你对孩子的关注与尊重,你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以及你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的幸福。

  育儿书不应是技术手册,真正有用的是那些能启发你思考,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感觉,然后找出适合自己和孩子独特处理之道的点点滴滴。上网读书都只是扩宽思路,斟酌方式,寻求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解决之路,可不是按书给孩子设定标准,把孩子生往里套。

  用你的头脑去筛选书本上的知识,也用你的镇定和智慧过滤掉焦虑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宁静的,安全的,充满爱的成长坏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1110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