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就自发地有了竞争意识,他们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快还是慢,是赢还是输。每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成了一拼高下的比赛,赢者兴高采烈,输者泪水涟涟,比赛结果被真切地写在了他们的小脸上。面对宝宝世界的小小PK,家长们又该如何看待?
每天下午四点钟,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三四岁的孩子对“接驾”的爸爸妈妈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拍球拍了39下,第一名!”“今天老师夸奖我吃饭最快,被子叠得最整齐。”“爸爸,今天我搭了一座最漂亮的宝塔,有九层,比他们搭的都高。”
有些父母支持宝宝参与竞争,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能力,这些父母认为未来的社会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宝宝只有自小习惯了这种竞争机制,在每一项比拼中积累好胜心和好强意识,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学会应对挫折,才能在未来的生存环境中成为强者;另一部分父母则希望不要把未来的生存压力提前释放到这么小的孩子身上,他们认为竞争环境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天然的童真和同情心,使同龄伙伴间产生芥蒂和戒心,父母不希望孩子在压力中长大,不希望他们只通过竞赛和较量的结果来确立自己的自信。
到底是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宝宝的成长?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宝宝们都在想些什么?要不要支持孩子竞争?
★首先要看宝宝们都在比些什么。
3~6岁幼儿的竞争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能力
如比拼会不会系鞋带,会不会脱叠外套,会不会叠被子;会不会自己扣上纽扣。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的比拼热情也是老师鼓动上来的,双休日,父母奇怪于孩子总是拉着他们比拼谁更快地吃完饭,谁第一个上完厕所,谁第一个睡着觉。
其实这都是幼儿园老师为了体现在生活环节上的“军事化管理”而挑起的竞赛,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吃饭囫囵吞枣、狼吞虎咽,又因为想第一个上完厕所而出现憋便憋尿的状态,要对宝宝讲明这样做的害处。
除此之外的“生活竞赛”是可以鼓励的,它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快速锤炼出来,并改变了“万事要求人”的依赖心,改变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游戏能力
宝宝们比拼堆砌积木的能力,玩雪花插片的能力,拼七巧板的能力,做纸塑的能力,玩剪纸的能力,玩智力拼图的能务,比谁能玩得更复杂、更漂亮、更别出心裁和更快。孩子们的游戏能力,既是想象力和耐心的较量,又比拼了动手动脑的灵活程度。
体能和胆量
户外活动中的宝宝可以用来较量的项目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比拼谁骑小自行车速度更快,谁能灵活自如地驾驭小滑车,谁能连续拍球,谁会花样跳绳,谁跑步更快,谁在爬山过程中不害怕不叫累,谁玩袋鼠跳时能不知疲倦跳上200多米,谁荡秋千时荡得再高也不尖叫。
正是从这些游戏运动项目上,孩子们意识到每个宝宝的运动天赋差异性很大,而勤于练习多少能弥补这种差异性,也就是说,从体能和胆量的锤炼方面,孩子们最容易意识到学习和毅力对竞争结果的影响,虽然这种意识还很朦胧。父母可以鼓励如今运动量普遍不足的孩子参与这种竞争,勤于练习,但要预防因宝宝求胜心切、练习过猛造成的运动伤害。
学习能力
从3周岁起,宝宝们就会比拼谁画太阳画得更圆;谁的蜡笔画更干净;谁先认识数字和钟表;谁能用小铃鼓和三角架敲出节奏;谁会弹钢琴;谁最快学会新的韵律操并担任领操。
父母们惊喜地看到,争强好胜之心使孩子们迅速从游戏能力中提炼出耐心、细致和出人意料的记忆分析能力,加入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学习能力“超人一等”。此时,要预防的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就是把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训练从游戏中剥离出来,为了孩子能在学习上“抢占先机”而不停地让他训练,最后侵占了他的游戏时间,后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孩子的厌倦感会飞快地爬升,最终产生逆反心态:“你让我学,我偏不学;你让我比,我偏不比。”这就走向了提高学习能力的反面。
诙谐搞怪能力
父母有时会被孩子们的“竞赛项目”搞得啼笑皆非,他们不明白以下这些比赛有何意义,比如:谁能够绕着椅子转圈子而不头晕;谁先把冰箱冰格里同样大小的一块冰含化;谁在手腕上画出的手表更美;谁骑小自行车路过雨后的水塘,溅起的泥浆和水花更多,甚至,两个小朋友都在换门牙,比谁的门牙更漏风更能发出怪音。这些竞赛是无聊的吗?如果成年人的胸膛里也装上一颗童心,你就会意识到这些只有孩提时代才有的诙谐竞赛是孩子成长中的奇妙礼物,它们滤去了竞争中的功利心和物欲膨胀,而体现出本真的、发自内心的想象力。先不要斥责孩子们“无聊”吧,诙谐能力的竞争,带给孩子真心的大笑和欢乐,甚至连输者也笑得弯下了腰,还有比这种竞争更能带给宝宝们美妙回忆的事物吗?
★好胜心的负面效应
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在上幼儿园之前,独生子女宝宝没有兄弟姐妹用以比较,只能以周围的成年人如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坐标,来衡量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让着宝宝,穿衣穿鞋假装落后,下棋假输,造成宝宝的自高自大;而另一种情况是爸妈能做到的大多数事,宝宝都无力做到,比如在背后拉拉链或系扣子;比如把自行车骑得很慢很慢都不倒这些比较会给宝宝带来深刻的沮丧感。
怎样克服以上两种极端化的自我认识?只有宝宝进入同龄人的群体中,让周围的小朋友成为一面镜子,宝宝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某项能力的“优良中差”。
学会与他人相处。
竞争也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竞争可以让两个原本不那么熟悉的孩子迅速熟悉起来,变成朋友或暗自关心的对手,对对方的一举一动都特别地留心和敏感起来。
有些好胜心切的宝宝会跟对方下“挑战书”,包括,“我画画一定要画过你”;“我一定要比你先当上领操。”“我拍球要比你多拍五个。”
接受挑战的孩子也在暗自努力。在此过程中,宝宝们的能力在交叉上升,而赢者会向输者“暗授秘笈”,这种竞争中形成的友善关系,会帮助宝宝们正确看待成长过程中必有的竞争关系,并且慢慢琢磨出如何在竞争环境中如何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如何让自己变得愉快。
学会面对压力。
压力多半是在竞争关系中产生的,迎国庆文艺汇演,老师会从22名小鼓手中淘汰10人,剩下12人上台表演,每一次彩排对宝宝们都是压力,此时,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紧张和压力,教会他们专心打鼓、熟记要领,不去想“被淘汰了怎么办?”教会他们如何在舞台上平静自己,克服紧张造成的动作僵硬。
没错,每一次“淘汰赛”都会伴随着过关者的善悦和淘汰者的泪水,这将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对成功和失败。如果宝宝被淘汰,他需要的不是责怪,而是一顿“安慰大餐”和一次安抚性质的表演——父母让宝宝演给亲朋和邻居看,告诉他,真正的比较,不仅是和别人比,也是跟自己的昨日比;虽然跟别人比你暂且输了,但与自己的昨日比,你是真正的赢家;尽了力,就该为自己开心才对。
学会自我推荐和自我展现。
竞争氛围使宝宝们变外向,乐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乐于毛遂自荐,逐渐认识到机会是要主动去争取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老师我来布置教室,我的手工拉花做得最好!老师,我可以跟外教说话吗?我会讲English。见缝插针的自我呈现,有勇气挑战自己的能力,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孩子的自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1950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