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父母该拥应有怎样的意识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父母学堂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我们已经在对父母意识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今我国家庭中父母意识的一些主要特征。总的看来,在参与调查的样本中,总的父母意识水准还是相当高的;不过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该拥有怎样一种父母意识呢?让我们以此为题再进行一些分析,并作为这组系列文章的总结。

当孩子呱呱落地,身为父母首先必须在心理上作好“接受”的准备。所谓“接受”,就是发现和承认孩子的先天特征,特别是气质特点。许多人认为孩子是可塑的,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只是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各不相同的先天特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通常可分为“容易(抚养)的”、“慢慢活跃起来的”和“难带的”三大类,而且,这些气质特点可能与父母的性格特征无多大关系。所以,要带好孩子,第一步还得先摸透孩子的“脾气”。对此,父母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管孩子是随和易带的,敏感多事的,亦或是令人大伤脑筋的,我们要做的第 一步必须是主动接受,然后再此基础上逐步摸索养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身为父母应该对孩子有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家长与孩子交往的作用不可低估。由于孩子天生是一个弱者,父母角色从一开始便主要以保护者、抚养者、关爱者的身份出现。因此,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极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于敏感,反应性太强。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父母便会草木皆兵。又是给吃的,又是买玩的;又是哄,又是骗;又是抱,又是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孩子安排得妥妥贴贴。相反,也有一些父母或因忙于生计,或因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生活,难以进入孩子抚养者的角色,对孩子生理、心理需求既不关注,也不过过问,希望孩子就像家中侍养的小猫、小狗,“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使孩子正常的亲子交往需求难以满足。

父母过强、过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对孩子身心健康(健康食品)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母过强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使孩子形成了一种只能被关注、被宠爱的心理模式,一旦不能按照这种心理模式运转,这些孩子就有可能只会束手无策,甚至以反常、极端的行为来表现其不满;父母过弱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则使孩子对家庭成员及家庭关系极其淡漠,进而影响其与他人自如、正常地交往。可以想见,当孩子长大以后自己组建家庭时,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又会怎样。

适度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体现在亲子交往的各个方面,并且视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侧重。例如,在婴儿(婴儿食品)期,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语言、动作等方面有较多的关注;在幼儿(幼儿食品)期,父母应该对儿童(儿童食品)的独立意识、探索活动、社会交往有更多的敏感和反应,等等。这是良好父母意识的重要特征之一。

父母意识的丰富内涵还包括致力于形成好的家庭“共感”氛围。共感通常是指当事者双方(或多方)从各方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感受所遭遇的事情和情绪体验。笔者认为,家庭中缺乏共感和沟通,是现代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共感是多维度、多指向的,不仅体现在父母之间,也体现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孩子尚未出生时,准爸爸(爸爸食品)设身处地地感受准妈妈(妈妈食品)怀孕(怀孕食品)时的种种艰辛(当然,还有如自豪等体验,能增强照顾好妻子,并为孩子的诞生做好准备的信心与责任感。

在新生命降临后的最初几年,社会学家称之为“家庭危机”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三者”的插足打破了原来两人世界的温馨与平和,使家庭矛盾剧增。此时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年轻父母之间互相抱怨,责怪对方没有尽到责任或是没有顾及到自己的感受。其实,只要父母双方多从对方 的角度想一想、感受一下由于孩子的出生而带来的巨大挑战,也许诸如抱怨、争吵等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家庭氛围就会减少许多。

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会渐渐长大。虽然他嗷嗷待哺的景象仿佛还有昨天,但今天的他却有了新的变化。在家庭中,除了父母的他却有了新的变化。在家庭中,除了父母彼此间的共感以外,在育儿的过程中更需要父母用理智从孩子的角度去感悟他的世界。不是吗,孩子独立的意愿是他独自尝试一切的心理动力,而独自尝试是他未来走向成功的一次次练习……从孩子的角度来感悟,父母会惊喜地发现: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孩子,都是能取得成功的孩子,都是能获得快乐的孩子。即使这些能力、成功、快乐,在大人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对于孩子,这些能力、成功、快乐却是他成长道路上那一道道灼目、亮丽的风景。有了家庭中良好的共感氛围,父母才能真正体会到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又是什么,才不会仅仅从父母自己的好恶出发,在“一切为孩子好”的借口下,生造出那么多孩子的“指令性需要”、“指令性兴趣”(即是由父母指定的,但同时又被父母认为是孩子的需要或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说实在的,如今的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没兴趣 ”、“没劲”,难道与父母所认定的那些“指令性兴趣”无关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2594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