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九岁的男孩,故意把妈妈刚买的新手机从三楼扔到楼下。妈妈心中“嗵”的一下冒上了火,但她忍住了。她用很平静的语气对儿子说:“先去给我捡上来。”一会儿,儿子垂头丧气地上楼来了,说:“对不起,老妈。电视上的广告说得不对,它怕摔。”妈妈拿着摔坏的手机,哭笑不得。
这是一位女友对我说的她儿子的故事。
我想起夏杨小时候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把收音机从桌子上推到地上,要试验一下里面的晶体管,在受到撞击后会产生什么变化。当然收音机的壳摔坏了,但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只是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这是我面对孩子所犯错误的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是孩子所有的错误,都用批评去解决的。批评要讲究艺术。
孩子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做父母的应该努力以平心静气的心境,来随时面对孩子可能犯的大大小小的过失或错误。
夏杨从小时候到现在,每当有错误时,我都会很冷静地先了解清楚情况,然后说:“夏杨,过来咱们谈谈。”他知道这句话就是我要和他“理论”事情了,而且他知道,他不会受到无端的谩骂和指责,我也不会陈年老账一起翻出来算,我会给他讲清楚道理,以自己的平和心态,让孩子也在平静中反思自己,而不是激化他的情绪。
我是个目标感较强的人,做什么事情往往想到事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我们为孩子的错误生气时,应该想到惩罚他的目的是什么。批评孩子不是发泄父母的怒气,而是为了指导孩子不再犯错。当一个错误已经发生、覆水难收时,你发再大的脾气,也是于事无补。大声的责骂,也只会使孩子更害怕、恐惧而已,甚至导致他将来再犯错误时,会对父母撒谎。愤怒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错误,歇斯底里地发脾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也让自己的身体受伤。有一个母亲就因为儿子踢球,几次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砸碎了,竟然让孩子给气病了。
有的父母说,“我的孩子犯了错误,就是死不承认,气得我恨不得……”我觉得这时候父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犯错后的态度。
一般来说,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本能的恐惧和内疚,会使他产生自卑心理,这种感觉甚至连他自己也闹不清楚是一种什么情绪。此刻,他最需要的是安抚。可这时候父母如果不等孩子从挫折感中恢复过来,就在现场大呼小叫地数落孩子,甚至把孩子过去犯的错误,也一起抖出来数落着,会使孩子突然间失去内疚感。人在内疚的时候,是最能听进话去的时候,如果你的愤怒批评,把这份内疚打消,孩子就用无理狡辩来反抗父母、保护自己,这也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所以,在批评孩子遭到孩子的激烈辩解时,做父母的最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批评是不是对的?自己的批评方式是不是对的?了解和理解,容易促使我们做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教育孩子也同理。
其实大人也一样,有的妻子看见丈夫晚回家或喝多了,就开始怒气冲冲地数落,结果把丈夫的内疚感数落掉了;还有的妻子边干活边唠叨,把别人对你的感激之情也唠叨没了。所以,不艺术的批评,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容易引发负面的情绪,应该尽量避免。
我比较容易包容孩子的错误,因为我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错误发生的原因。所以,我没有真正地为孩子的错误生过气。我的亲戚觉得我有点“溺爱”孩子,其实,我是舍不得去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小孩子是很纯洁的,犯的错误一般是因为好奇、调皮等。大一点的孩子,如果有了原则性的大错误,那也不是简单的愤怒批评能解决的,做父母的应该反省自己教育过程的失误,和孩子一起找出错误的根源。
我记得夏杨小时候还把一台录音机拆坏了。当时几百元的东西,也算是贵重了,但我没有责备他,反正东西已经坏了,再严厉的责备也不能失而复得。我鼓励他找出坏的原因,看能不能修好,去实现让他继续探究的目的。教育一定要有目的性,既然批评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那更要知道批评之后,我们要的效果是什么。东西再贵重,也没有孩子的自尊心、创造力贵重。东西没了还可以买,即使买不到了,也只是少了一件东西。但是孩子的自尊心没了,就损伤了孩子的自信,甚至有可能损害孩子的未来。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位校长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其他的同学,就当即制止他,并让他课后到他办公室里去。
男生猜想自己要挨训了,下课后就早早地等在校长的办公室门口了。校长还没回来,男生的心里忐忑不安,在努力想着辩解的理由。
一会儿校长回来了,一见面,就拿出一块糖,送给这个男生,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没想到,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校长又掏出了第三块糖,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正直善良,我应该奖励你。”
男生感动极了,眼泪开始流了下来。他有点泣不成声地说:“校……长,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是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连同一块面巾纸,一起递给那个男生,说:“擦擦眼泪吧,小伙子。再奖励你一块糖果,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错误!不过,我只有这一块糖了,看来,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种批评方式是多么奇特啊!这是流传甚广的一个著名校长的故事。我想,在那个男生的记忆中,这四块糖果将使他永远难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时候他所犯的错误本身,不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但大人对事情所持的态度却会给孩子很大影响。
记得夏杨上初中时,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和周围的同学说笑,结果老师惩罚他,就让他一个人单独坐在最前排。老师很严肃地找我谈,我发现那几天他回家,也明显地打不起精神。可能他以为,我会把这件事情当成大错来批评他。结果出乎他的意料,我首先是让他感觉,我对这件事情没有看得很重,然后安抚他,让他恢复正常情绪,保持心情平静,再给他分析这件事情的利害。
当时他跟我说,老师当堂讲的内容他都掌握了,所以才没认真听讲。我就告诉他,“人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环境里,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的,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的行为而破坏了规则。上课的规则就是大家听老师讲,你会了,但不能干扰别的同学听课。”然后我和他开玩笑:“一个人坐,没有人和你说话了,这是老师对你上课听讲的‘照顾’呢!”
结果,这次错误,成了我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教育时机,而且他很愉快地把“坐前排”带来的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力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来自学习、生活、品行方面的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制约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家长能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就能把孩子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就像上面那位著名的校长,连批评都是从孩子的优点入手。
错误的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他这个人。从一个错误再多的孩子身上,也总能找到让我们为他自豪的东西。
即使孩子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一样可以用温和、耐心和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必打骂。父母责备的声音越小,孩子越会注意倾听。“教”而不“罚”,比纯粹的批评惩罚会更有效。人天生是一种喜欢接纳鼓励和抚慰的动物,而对批评则本能地产生敌对和冲突。所以,父母在责备孩子时,亲子关系、双方的感情都会受到考验。父母要了解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才能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那样,对待他每一个年龄段所犯错误的判断就比较准确了,也就会有相应、恰当的批评方式。
我认为,批评不是乱发脾气,是在沟通对话。打开心灵的窗户,春风化雨,就事论事。不要事无巨细地不停指责孩子,否则,他的心灵之窗就对父母关闭了,那样再正确、再有效的教育也无法实施了。
要把握批评的时机,在孩子对所犯的错误还记忆犹新、最有体验和领悟时,及时进行有建设意义的启发性批评教育。
尊重孩子的人格,耐心倾听他的辩解,允许他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但必须详细对孩子说明他被批评的原因。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日后如何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不要强化孩子的缺点,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不要当众羞辱孩子,对孩子施以语言的暴力。父母应尽量避免在公众场所、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可以当时悄悄地给孩子指出,也可以留待回家以后耐心对孩子讲清楚。
杜绝情绪化的批评。不要翻旧账,不要做人身攻击。孩子的信任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礼物,如果你使他丧失了对你的信任,就很难获得他的重新信任。
这是我在教育夏杨时的一点体会。
让我们以理解的心,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吧。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小心但坚定地剪去那些脆弱、有毒的枝条,保证生命的大树,生长得更加茂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3096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