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五音不全的妈妈也要给孩子唱歌
有一次,我抱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小女儿看电视。刚好电视里播放某公司的广告,画面是小兔子边打鼓边唱歌,宝宝看着就咯咯地笑起来。后来每次播放这个广告时宝宝都会笑个不停。我当时为一个出生刚两个月的婴儿就能分辨出愉悦的声音而感到惊奇。
心理学家沃特海默(Wertheimer)曾经针对初生婴儿做过听力实验。他在分娩室里把手表交替放到婴儿的左边和右边。把手表放到左边,孩子就会把头转到左边,放到右边,他就会把头扭到右边,并且眼睛也跟着转动,希望看到东西。
日本的妇产科大夫和美国的一些专家们曾经给刚出生后哭泣的婴儿听录好了的胎内音,结果不久婴儿就能安然入睡。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婴儿在妈妈体内时听过胎内声音的缘故。这也足够证明胎儿是可以听到声音的。
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只要听到妈妈用愉快的声音说话或唱歌,听到音乐,他们就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积累着知识。但妈妈也不能一天24小时都播放音乐,这样孩子容易失去兴趣,也有可能干脆漠视音乐。在宝宝醒着时,变换招数为他改变环境才是最好的方法。
爸妈唱的摇篮曲、朗诵的童诗都能让孩子充实自己。有人认为自己五音不全,或是歌唱得不太好而不愿意给孩子唱歌,但并不是只有歌唱家才有给孩子唱歌的特权,孩子更喜欢妈妈哼的那种传统小调。
比如,“小狗,小狗,不要叫;小鸡,小鸡,不要叫,宝宝要睡觉”。孩子就喜欢类似这样的小调,反而不喜欢扯起嗓子唱的“睡吧,睡吧,我心爱的……”这样的摇篮曲。光是从这点就能看出以前人们的智慧。
第二个故事:请给孩子自己吃饭的机会
以前幼儿教育杂志《妈妈和宝宝》曾经刊登过着名演员严樱兰教育孩子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关于不爱吃饭的孩子的典型事例:
我精心为孩子做了各种食物都无济于事,孩子越来越瘦,越来越虚弱。当时他除了喝饮料、吃零食外基本上不吃饭。每到吃饭时间我都要端着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有几次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把勺子扔到院子里就哭了起来。当时真是伤心透了。
有一次,我在广播里的幼儿教育节目中听到“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吃饭”。当时我觉得要是不强迫孩子吃饭的话,孩子可能会饿死,但我还是下决心听从专家的建议。之后的两天里,我痛苦地看着孩子,生怕他出事。到第三天,孩子终于主动要求吃饭,我就顺其自然地给他盛了饭。从那时开始,孩子爱吃饭了,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
如上所述,在吃饭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尝试,这是本能,但是请一定不要错过孩子自己想吃饭的那一段时期。
刚过周岁的宝宝喜欢用双手扶着饭桌站起来,然后用手抓东西吃。这时候可以做小小的肉丸或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到孩子面前。一开始,宝宝只会用手抓,而且很多食物都会掉到地上,可以在宝宝坐着的地方铺上报纸或塑料布,这样吃完后也比较容易收拾,慢慢地他就能学会用勺子或叉子了。有的妈妈嫌宝宝自己吃饭太费事,收拾起来也麻烦,就直接给宝宝喂,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吃饭的主动性。
不管是谁,一开始做事时都不会太熟练。没有练习的机会怎么能熟练地应用呢?给宝宝一个笨手笨脚的机会吧。宝宝自己吃完后,妈妈不应该说:“怎么搞的?掉的比吃的还多?”而应该说:“哎呀,宝宝太了不起了,都能自己吃饭了!”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他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样父母就不会因为吃饭的事每次都要跟孩子进行一场战争了。
对于不爱吃饭的孩子,妈妈要狠下心来,把饭菜摆好后先叫孩子来吃饭,如果孩子不过来,也不要理他。一开始孩子可能还以为妈妈会像过去那样到处追着喂,即使不吃,也会给别的零食。但只要家里人都不理睬孩子,孩子总有感到肚子饿的时候,到时他们自然会主动要求吃饭。
这看上去虽然有些残忍,但父母必须意志坚定。一般情况下,孩子肚子饿时就会主动想吃饭了。这点父母倒可以放心。
第三个故事:让孩子感到心灵的幸福
在美国时,我读过一则颇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瀑布城一个富裕而又很有名望的家庭里,有个智商只有70的儿子。这家的母亲拜托在同一个城市里经营饭店的一位朋友,让自己的儿子在他的饭店里打工,专门负责削土豆皮。饭店的主人说:“像你们这样富裕而赫赫有名的家庭怎么能让儿子干这种活呢?”这位母亲说:“我知道自己儿子的能力。我儿子在削土豆皮时会感到快乐幸福,因为这个工作符合他的能力。”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接受孩子的缺点是痛苦的。因为这与父母的体面、欲望和期待不相符。东方国家的父母总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相比,觉得自家孩子胜出才有面子。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竞争,非让自家的孩子考第一名不可。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他值得骄傲的地方。
如果大人总想以某种标准来教育孩子的话,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隔阂,而这只会让孩子感到不幸。父母不要把家里的老大和老二作比较,更不要把自家孩子和邻居家孩子作比较,这和我们不能强迫喜欢历史的孩子去当法官是一个道理。
孩子需要感受到真心的爱。每一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所以知觉、思维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都不一样。有的宝宝反应敏捷、表情丰富,而有的宝宝反应迟钝、表情僵硬。父母总想按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孩子,要不然就干脆放任不管,如果这样做,宝宝就无法茁壮成长。每个家庭都应该根据孩子的能力、情绪和态度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来爱孩子。
父母千万别以为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改变孩子,这是不可能的,应该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也许老大喜欢父母用胳肢或语言来表达关爱;而老二可能喜欢紧紧的拥抱或温柔的话语。我们喜欢用养育第1个孩子时学会的方法来教育第个乃至第3个孩子,但养育每个孩子的方法不应该一模一样,应该用孩子能感受到爱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如今已经不是只要学习好就能成功的时代了。那些思维、判断力和行动力都与众不同的孩子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四个故事:给孩子尽情玩耍的自由
以前我当幼儿园老师时见过这样的情景:有个叫英勋的孩子在饭桌上放了一个女娃娃并且停地抽打它,这样的抽打持续了5分钟。当时我只是远远地看着他,没有立即去制止,但觉得问题相当严重。后来我去他家做家访才得知英勋刚刚有了妹妹。性格内向的英勋觉得妹妹夺走了爸妈对他的爱,就特别厌恶妹妹,所以才会在幼儿园里抽打玩具娃娃以排遣内心的愤怒。
一旦孩子心里积累了痛苦和挫败感,就会产生情绪问题。有时候这种情绪上的问题很难医治。一旦情绪有问题,再聪明的孩子也难充分发挥其能力。
有个叫迪克斯的孩子拥有天才的头脑,却因为情绪问题被认为是弱智儿。6岁之前他一直被误认为是傻孩子,但后来通过游戏的治疗方法消除了心理疾病。迪克斯不但变得正常了,而且还上了“天才学校”。
小时候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的时期。埃里克森曾经观察过孩子是怎么玩的。30年后他重新找到了当年观察过的孩子,看长大以后的他们是怎么生活的。结果发现,小时候爱玩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把生活安排得非常有趣。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生活的方法并释放出内心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通过玩形成学习概念。比如,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认识红、黄、白等颜色,知道什么是长的、什么是短的。如果刻意强迫孩子去学习这些知识,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反而学不好。但孩子可以通过玩,非常轻松自然地学会这些概念。
很多妈妈一看到孩子在玩,就会担心他不爱学习。所以,她们只要一看见孩子在玩会说:“你天天就知道玩,不学习怎么行,赶紧学习吧。”这是因为妈妈不知道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也可以学得很好的缘故。小学二年级左右的孩子可以边玩边学课程,比如加减法和数数等在玩耍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得很好。如果父母总把玩和学习硬性区别开来,给孩子留下学习是好的,玩是不好的印象,孩子反而更想偷偷地玩。所以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玩个痛快。
来源:父母网
了解更多科学早教知识,请登录早期教育栏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4389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