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现在社会上早教机构也很多,早教的书籍和早教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但是,关于早教的内涵和范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从孕育好好的时候,我就通过网络开始认识早教。那时候我发现,作为母亲,有太多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因为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的贫乏,于是开始注意相关的书籍,并和网上的妈妈们交流。随着好好逐渐长大,以及自身经验的积累,逐渐地,我开始对早教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西方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三岁决定一生”。现在的家长们,也大都已经认识到早教的重要性了。
那么,早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看到有的早教机构的广告语是:让孩子领先在人生第一起跑线上。为了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很多家长都在热衷于给很小的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学习班,0岁智能开发、感统训练、学英语、学音乐、学绘画,等等。
早教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多学知识吗?我觉得,早教班本身并没有错,我也带着好好参加过一些机构办的早教班。但是,我认为,早教最主要的目的是:
首先,应该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其次,是启发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动手能力等。
然后,是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接触新鲜事物,为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些,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才是最最至关重要的。
关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是放在前三项之后、孩子到学龄之后去做的事。
我一直认为,无论早教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归根结底,是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要让妈妈感受到育儿的快乐。母子的身心健康,应该是早期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只有让快乐充满了整个育儿过程,孩子才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妈妈才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最理性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早教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做游戏也好、读书也好、画画也好、唱歌也好,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前提都是要确保母亲和孩子感受到快乐(当然,如果孩子的第一抚养人不是妈妈,那么,“母亲”广义上的含义,就是指孩子的第一抚养人)。
妈妈们时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压力和困惑,“别的孩子都已经会这个那个了,我的孩子还不会。”“按照书上说的,我的孩子到这个阶段应该能够怎样怎样,可是为什么还是不行?”我在养育好好的过程中,也经常不由自主地拿好好和别的孩子对比。但是,随着好好不断长大,我也时常提醒自己,要做一个“从容坚定、快乐自信”的妈妈。因为,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说实话,我很羡慕全职妈妈。但是由于一些具体原因,我还是在工作。我以前在一家IT公司负责营销管理,压力比较大,情绪总是不由自主地处于紧张状态;而且,这份工作如果要做好,就需要经常加班和出差。为了能够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和好好在一起,同时也为了避免把紧张的情绪带到家里,我经过反复考虑,放弃了这份薪水丰厚的工作,换到一个轻松很多、薪水不高但是很稳定的单位。每天下班后和周末,我的全部时间都是和好好在一起,全身心地陪好好做游戏、读书、吃饭、 洗澡和睡觉。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这么做事一种牺牲,相反,我的内心感觉无比充实和快乐;同时,我一直非常感谢我的女儿好好,感谢她带给我这样的快乐,并和我一起分享这种快乐。
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广义上的早教,就是母亲陪伴着孩子快乐成长的过程。
早期教育让孩子“学”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让大家一看到“教育”两字,首先想到的就是为了考试而刻苦学习知识。现在一提到早期教育,很容易让人想到,一定要“教孩子点什么”,否则好像就不是早期教育了。目前的很多早教内容,就是围绕着违背孩子正常发展规律的过早的智力开发,和以读写算为主的抽象学习来展开的。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
我以为,早期教育涵盖的年龄段,应该是以婴幼儿期(0~4岁)为主,5岁就进入学龄前阶段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也刚好是在5岁后,会进入永久记忆期,这个时候开始为抽象的智力学习做准备,是比较适合的。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早期教育呢?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各自的特点,妈妈们的做法也会因人而异,我只想谈谈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核心原则。
首先,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信。
对身体自信的前提是,要让感觉器官、大脑和运动系统充分地发展并达到协调。这是孩子一生之中万事之初的重中之重,是所有其他方面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孩子充分地去感觉和探索他周围的真实世界,多感受、多探索、多运动、多做游戏??用嘴、用手、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体验,多玩、多爬、多跑跳……如果这个阶段孩子的时间被用于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习或是坐在屋子里看书、看电视,他将失去这个宝贵的发展机会,那么,今后弥补起来不仅耗费时间精力,也是非常困难的。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认为,人的感觉里,除了我们都知道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五种感觉之外,还包括平衡感、生命感、运动感、温暖感、语言感和思想感等等。
这些感觉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当各种感觉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才能进入到复杂的、更高级的思维水平上,才会逐渐具备思考能力、洞察力、自我意识等这些高层次的能力。
孩子的发展需要时间,我们必须等待而不是拔苗助长。
孩子的发展,不管是身体上的发育,还是语言、认知、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时间。比如0~1岁婴儿的身体和大动作的发育,每个月龄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尽管每个孩子不完全一样,但是,都会有一个大致的发展时间表,而不像用化肥催熟蔬菜一样可以一蹴而就的。
孩子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再比如认知的发展,孩子在抽象学习之前,一定要具备大量对真实世界的直接经验,他才能理解并把抽象符号和实际事物联系到一起,否则,孩子今后的学习就只是填鸭,毫无乐趣可言。
家长能够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他真正需要的环境。从硬件上说,这个环境应该是尽可能真实美好的,不是被书本、电视和抽象符号充斥的;从软件上说,这个环境应该是安全的、充满爱的、有规则的、尊重的、鼓励的和帮助的氛围,而不是强迫的、生硬的、威胁的、训斥的甚至打骂的,更不能让孩子做超越自身发展的事情(即使这件事从外表看来是被我们设计成让孩子感到快乐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做到保护孩子在自然发展中表现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想象力和求知欲望等等,这里面就涉及经常讨论的“如何给孩子自由”。
要让孩子具备健全的心理,具备人际交往的自信。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4岁以后的孩子,就会发自内心地想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心理状态和人际交往的自信,他将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受挫,这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状态。现在的社会,非常强调沟通和团队合作,所以,良好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
健全心理的基础,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分感觉到爱、安全感、尊重和自由。长期受压抑、紧张或是被冷漠的孩子,心理会发生扭曲。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儿童心理的特性,理解孩子各个时期的行为和表现。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同样是需要时间去学习和掌握的,这个学习的过程,也要通过属于孩子自己的游戏和活动来学习,而不是大人灌输给他。此外,在孩子的学习中,需要向成人模仿,所以,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将是孩子对待其他人的方式,为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强,自己首先需要自我完善和成长。
此外,孩子的人际交往的自信,还来自孩子在和别人交流方面的经验,其中语言能力是最核心的,此外,还有交流的技巧、倾听能力、身体语言、情绪的表达等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平时要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命令或是强迫的方式。
著名教育专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尽管我们身边的教育环境还非常有待改进,但是毕竟家长的作用还是最主要的。最需要做的是,要让孩子成为孩子。
不管什么年代,玩沙玩水玩泥巴,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现在的孩子,对很多高级昂贵的玩具,只有一分钟的兴趣,可是一见到沙坑和水坑,都会忍不住要跳进去,如果家长不怕弄脏,孩子能在里面玩很长时间,而且百玩不厌。
其实孩子玩沙玩水,就是一种发展感官的学习,简单的沙子和水,孩子们却能有成百上千种玩法,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呢?
此外,还要让孩子多爬多跑多跳多运动,不仅增强体质,更能增加平衡感和运动感,这将有利于孩子今后高层次的感觉整合??运动多的孩子思维会更活跃。
小孩子都喜欢画画,让孩子随意涂鸦,而不是教他学习绘画技巧,虽然孩子画出来的可能只是一团乱麻,但是,那里有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想象。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帮助妈妈做家务。比如做饭做菜,从买菜、摘菜、洗菜、切菜到炒熟的过程,如果孩子能够参与其中,他会明白,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按照程序和步骤来做,同时,也能明白一顿饭来之不易,会懂得珍惜。
有条件就带孩子到野外去,让孩子多亲近自然。观察树叶、捕捉昆虫,这远比书上抽象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如果让孩子自己养个小动物,他就能够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这比他从书中或电视里看到的动物知识,要来得深刻得多。
总而言之,要遵循孩子早期发展的自然规律,容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成长;多让孩子接近大自然,给他一个真实的而不是书本中的世界。这样,孩子的心智会更成熟更健康,有利于今后在学龄期开始的知识性学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4570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