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孩子说心声家长要倾听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父母学堂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听比说重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

  辛苦工作了一天,把女儿从幼儿园接回来后,妈妈指着桌子上的两个苹果问:“轩轩,你先挑,你要吃哪个?”

  “我要先吃那个又大又红的!”

  讲了多少遍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了,怎么还这么冥顽不化呢?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不满地追问:“为什么啊?”

  “然后,我再咬一口那个小苹果,尝尝哪个更甜。我要把甜的给妈妈吃!”

  妈妈高兴地把女儿抱起来亲了又亲,心里暗自庆幸刚才没有急吼吼地批评教育女儿,而是让女儿把话说完整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曾几何时,我们是乐于、善于倾听宝宝的声音的,从宝宝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咯咯”的欢笑声,喝奶后打嗝的声音、吃手指时的吧唧声、咿咿呀呀的学语声……用心聆听如闻天籁,然后是一家人快乐地分享。当所有的第一次伴随着宝宝成长的脚步逐渐转为常态时,我们年轻的父母们也已经重新回归到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去。在工作或大或小的压力下,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开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的话语和表情。

  “在我们日常的沟通中,很多人不自觉地在忽视地听、假装地听、有选择地听,真正能做到专注地听的人很少。他们往往忽视了倾听也是一种品质,高品质的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致力于研究儿童心理的芳子老师强调,“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听比说更重要——首先应该积极努力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断章取义地听,喋喋不休地说。”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把这话运用到孩子身上,大人们则多半没有这份耐心——不忙的时候,还能够仔细地倾听;忙起来也就敷衍了事,反正是“小孩子,能有多大的问题”?

  小孩子说话真的不重要吗?错过了,也是可以弥补的?

  “一个人的表达形式是在12岁之前形成的,12岁之前的经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芳子老师说,12岁之前一定要让孩子的情绪表达得到满足,否则会造成一生的“未完成事件”。“一个女士被‘心脏病’折磨了很多年,但无论怎么检查,结果都显示她很健康。最终,心理辅导为她解除了病患。原来这位女士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被父母送给别人收养,送出去5次,但每次她都倔强地逃回自己的家。这样,她从小就觉得自己是没人爱的。婚后,丈夫也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只有在她生病时,丈夫才会无微不至地呵护她。于是,为了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她就一‘病’十几年……这位女士就是典型的因小时候被爱的情绪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留下的病根。”芳子补充说,“所以必须要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应该仔细倾听孩子的讲话,积极回应孩子的话,给他以良性的刺激,有效地提高他的表达能力。”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所说的话在孩子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希望自己在诉说时,孩子能够认真倾听——直视着你的睛睛,调动一切思维跟着你的话语“行走”。但是,我们有没有反过来问问自己:每次孩子跟我说话时,我都在忙些什么?是不是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仔细地倾听?

  学会倾听——从孩子的心理出发

  日前,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组织的“倾听儿童心声”的活动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新闻官员查尔斯表示:“今天我们对‘训导孩子’应有不同的理解,应转变为教导孩子、关心孩子,而实现这一理念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认真地倾听儿童的心声。我们应该恪守的准则,就是当孩子带着问题找到你的时候,你应当立即停下手头的事情来回应他们。如果你当时实在是太忙了,那么你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并且告诉他们什么时间可以专门来谈这个问题。全社会都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因为这是为孩子的成长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

  研究表明:宝宝在5个月左右就会对别人的表情有所反应,他开始能够觉察他人在交流时的不同表现,这是他模仿的开始。父母在与宝宝交流时,应该注意对宝宝的笑声、哭声做出不同的表情、身体动作和语调的反应。当宝宝真正能够用语言和家人交流时,父母就更应该时刻注意向宝宝展示谈话中倾听的技巧。当宝宝发出声音想吸引你或者对你咿呀说话时,父母要关注宝宝,努力地尝试着了解他的意图,并且在言语和表情上给予适时的必要的回应,从而让宝宝了解交流的技巧和方式,逐渐学会在倾听他人谈话时要给予他人回应,并模仿具体的回应方式。

  三岁左右的宝宝已经能用简短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简单地陈述自己正在从事的活动;指出自己正在使用的物品名称;能帮助补充说明故事或发生的事件;知道如何使用表达地点的词语;能简单地介绍、解释他所完成的作品。但是,在这个时期,宝宝的发音并不清楚、准确,他经常有表达错误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想法的表现。父母在这个时候要充分地尊重宝宝表达的愿望,要耐心十足地听宝宝进行讲述,不要轻易地打断他的话。当宝宝不知道该如何确切地表达时,给予他适当的简要的提示。

  三四岁的宝宝能陈述他刚刚做完的事情;说出他心中想要做的事情;告诉、解说如何做一件事情;知道各个房间以及常见事物的名称;问许多“为什么”的问题。为此,父母们经常感到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解答才能与宝宝的认知水平相吻合。在这个时候,父母更要认真地对待宝宝的问题,不要应付了事或者是不予理睬,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情绪。对宝宝要做到有问必答,当然只要做出简单的、宝宝能理解的解释就可以了,所给出的具体答案则要因人而异。宝宝当然会认真地倾听父母所给出的答案。这时候,可以适时地配合身体语言,让宝宝也看着你的眼睛,潜移默化地学会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特点,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才能更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引领孩子的成长。”专家如是说。

  转换视角——蹲下身来与孩子平等交流

  “凝凝,快看,天空中两颗星星和弯弯的月牙儿组成了一个美丽的‘笑脸’。”爸爸说得眉飞色舞。

  “我怎么没看见啊?”

  “这不是嘛?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

  “还是没看见啊!”

  “怎么这么笨啊?那不是嘛!”爸爸很不高兴地蹲下身来辅导女儿时,他发现:前面的高楼正好挡住了小女儿的视线,站在这个高度确实看不到夜空中美丽的“笑脸”。

  瑞瑞搬来一把小凳子,努力地踩上去站稳,费力地伸手去拿柜子上的巧克力饼干。“一二三,一二三”……饼干撒了一地。

  “瞧瞧你干的好事!还不快下来,摔着了可怎么办啊?”

  瑞瑞惊慌失措地看着妈妈,哭了……

  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就是另外一种解读方式了。那么小的一个人要想吃柜子上的饼干,就必须开动脑筋去“智取”。怎么办?首先要搬来一把凳子,前提条件是必须自己能搬得动的。很幸运,家里正好有这样一个小凳子。于是,采取行动,把凳子费力地搬到柜子旁边。然后,要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扶着柜子踩到小凳子上面去。最后,既要站稳保持平衡——别摔下来,因为还是差一点拿不到,所以还要不停地尝试着摸来摸去……

  多么伟大的尝试,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开拓之旅!

  “只要有时间,只要发现儿子有不开心的表情,我就要求自己蹲下来,倾听。让儿子慢慢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对和错,我总是愿意听一听,然后再下结论。能够解决的当然应该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应该跟他说明原因……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也许我们难以接受孩子的要求与愿望,但孩子同样也难以理解——他小小的愿望为什么会遭到拒绝?”犹太民族有一句谚语:“上帝无法分散在每个人的身边,因而创造了母亲。”如果每个家庭的母亲都愿意蹲下身来,尝试着用孩子的视角看待事物,与之平等地沟通与交流的话,那么成人和孩子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就不会像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一书里所写的:

  大人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来理解事情,

  每次都需要人家解释,对身为小孩子的我而言,

  这是非常烦人的事。

  蹲下身来,让我们做一口充沛的井。当孩子需要援助时,我们会陪在他们身边与之共情、给予他必要的鼓励;当孩子要求独立成长时,我们真诚地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个性;在该善尽职责、教养孩子时,我们会细心倾听、精心培育;在孩子想展翅高飞时,我们相信他的能力、为他高扬自信的风帆,吹响出征的号角……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46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