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地控制宝宝的暴力行为,家长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
方法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宝宝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会模仿喜爱人物的语言、动作,如果把这种行为带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导致攻击行为发生。
情景再现:明明的爸爸是警察 ,他对爸爸可崇拜了,让爸爸给他买玩具,和爸爸一起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当然他是拿着的警察,让爸爸当坏蛋。但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也要当警察,经常在抓“坏蛋”的时候把小朋友打哭。
情景再现:宝宝最喜欢看孙悟空的动画片,高兴了就手舞足蹈,大叫:“妖怪,哪里跑?”边叫边打人。
对于这样的宝宝,就要尽量避免让宝宝接触有暴力镜头的电视剧、动画片等,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
方法2:去除宝宝攻击的强化物
很多时候,宝宝之间的攻击多是由争抢玩具引起的,由于宝宝缺乏和同伴交往的技能,语言能力欠缺,只能诉诸“武力”。
情景再现:帆帆怀里抱着一个漂亮的皮球,童童凑上去也想要,帆帆警惕的看了一眼童童,把皮球抱得更紧了,童童一把把帆帆推倒,把皮球抢过来,帆帆大哭。
童童和帆帆一起玩,童童为了得到皮球,把帆帆推倒,把皮球抢过来,这个皮球就是童童攻击行为的强化物。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让宝宝把玩具还给同伴,如果不把宝宝手里的玩具拿回来,就是鼓励了他,以后他还会抢别人的玩具,因为他知道这是得到玩具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所以,当宝宝因为争抢玩具发生攻击行为时,家长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使宝宝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方法3:培养宝宝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感受、理解和体验他人需求与情绪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所以,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情感换位等方法,让幼儿把自己置身于被攻击者的地位,设身处地的感受同伴的心情。
情景再现:豆豆睡觉前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想起她今天和小伙伴气冲冲抢玩具的样子,决定自己编一个小故事。
“豆豆和小米是两个好朋友,她们经常一起玩。有一天,豆豆妈妈给豆豆买了一个新玩具,豆豆可喜欢了,小米也很喜欢豆豆的玩具,她刚伸手摸一摸,豆豆就生气了,把玩具紧紧抱在怀里,还用脚踢小米。小米好伤心呀。”
豆豆听得很认真,妈妈问她:“你喜欢这个豆豆吗?如果小米的妈妈给小米买一个新玩具,你也喜欢,但是小米不给你玩,还踢你,你会怎么样?”
豆豆没有说话,妈妈也没有说。
好一会,豆豆说:“我不踢小米了。”妈妈知道故事收到效果了。
这个妈妈把宝宝的事情作为故事讲出来,既照顾了宝宝的自尊心,又通过让宝宝换位考虑,感受受攻击者的心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方法4:对宝宝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情景再现:浩浩突然伸手在豆豆胳膊上挠了一把,豆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赶紧把豆豆抱起来,查看他的抓痕,轻轻地安慰他,妈妈没有批评浩浩,只是假装不理他,妈妈知道他在看着自己,但妈妈就是不看他。
有时,宝宝故意淘气的行为就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如果故意不理睬,对宝宝就是一种惩罚。所以,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不予注意,即对其攻击性行为不予强化,而对被攻击对象给予充分的关注,温柔的安抚,会使宝宝意识到攻击行为不被接受,从而减少宝宝的攻击行为。
方法5:鼓励宝宝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行为。宝宝的亲社会行为是在父母、同伴的影响下,通过模仿、认同、内化等心理机制,在个体社会化过程逐渐形成的。
情景再现:妈妈打来热水给奶奶洗脚,宝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晚上妈妈下班回到家,宝宝颤颤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嘴里说着“妈妈洗脚”。
这是电视广告中的一个小情节,妈妈的行为感染了宝宝,激发了宝宝的亲社会行为。所以,父母要多鼓励宝宝的亲社会行为,如让宝宝学会谦让、分享等,会减少宝宝之间的攻击行为。
方法6:父母要做宝宝的榜样
情景再现:浩浩与小伙伴玩时,经常咬人、打人,被打的宝宝的家长很不乐意。当又一次有家长找上门来时,浩浩爸爸忍不住了,狠狠教训了浩浩。“爸爸打人,我也打人”,这是浩浩哭着喊出来的一句话。
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经常会很生气,通常会“以暴制暴”,但是岂不知这样更给宝宝一种认知上的误解——如果别人做的不对,就可以打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宝宝的第一个三年,父母对宝宝的影响最大,所以,父母要为宝宝树立好的行为榜样,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宝宝攻击行为的原因,对宝宝的行为进行有的放矢地纠正,而不是怒骂责打孩子,使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处于和谐温馨的氛围中。
心理透视:宝宝攻击也有特殊原因
对宝宝的攻击性行为不能一概而论,爸爸妈妈应该站在宝宝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宝宝不得不动用“武力”,只有知道宝宝为什么这样做,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宝宝用嘴探索世界造成的攻击行为
镜头1:宝宝和妈妈坐在床上玩,宝宝把伸手能拿到的玩具都要放到嘴里尝一尝。妈妈望着宝宝笑,宝宝爬到妈妈怀里,头枕在妈妈肩上,咬了妈妈一口,妈妈疼得直吸气,宝宝却若无其事。
解读:此时,宝宝正处于出牙期,牙龈粘膜受到刺激会感觉牙痒痒,于是由于牙痒而致咬人,另外,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孩子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这个阶段跨越了大约生命的头18个月(0-2岁)。在口唇期,宝宝用嘴唇探索他周围的世界,这就是经常看到宝宝把一切能拿到的东西都放到嘴里放的原因。宝宝咬人的攻击行为,也是宝宝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建议:对处于出牙期的宝宝,要注意宝宝的安全,不要把小东西放进嘴里,以免引起窒息;另外,要对宝宝的玩具经常消毒,给宝宝提供一个安全探索的环境。当宝宝咬人时,要告诉宝宝被咬的感受,告诉他小伙伴不喜欢这样的动作,时间长了,宝宝就不会用咬人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50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