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个孩子可以拥有很多玩具,但是,当所有的玩具被抽离后,他不能因此而找不到快乐。当童年的快乐不依附于成人营造的世界就可以存在时,快乐才是自在的快乐,这样的孩子也将透出一种本真与可爱。
早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朋友在喝可乐,看到女儿“蠢蠢欲动”的样子,便用筷子蘸了一点给她尝尝。但没想到她却立刻迷上了这个既不解渴也无营养的东西,吓得我从此再不敢让饮料进家门。
对于孩子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能抵挡可乐的诱惑了。那么,究竟是可乐中的什么,让孩子沉迷其中呢?
我想,是一种刺激,一种对于自然法则的越界(据说每500毫升可乐含糖量为53克),这种对于规矩的违逆,让每个孩子内心中无数小小的女巫得到了释放!
不仅是可乐,电子游戏、玩具同样具有这种功能。在孩子们雀跃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商家脸上如上帝般的微笑——这个世界,不是由天空、白云、树木组成的,而是由不同的品牌分割而成的,而商家,则是世界的缔造者。
我们曾无数次地在大街上看到,某个孩子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赖地不起,那么,如果不让孩子喝可乐吃冰激凌,不去玩具店买玩具,我们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就不快乐了呢?
还在意意几个月大的时候,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孩子的快乐从何而来。
那天,意意趴在床沿上,很专注地用手指将一个小瓶子推倒,然后把它扶起,又推倒!如此反复,意意就这样一个人不停地咯咯大笑。那一刻,我想起马克思的一句话:人类本质力量的物件化。我无意将小孩玩推瓶子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但是,当孩子第一次将自己的意识和控制力投射到世界中,将自己与外在的环境联系起来,并发现自己是可以对外在世界产生影响的时候,她就会获得最初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我理解为是一种快乐。
而要得到这样的快乐,我相信有太多的方式。
玩具不一定要买,即使买来的玩具,也有很多种玩法。
我最不喜欢的玩具是只有“On”(开)和“Off”(关)的那一类,记得母亲曾经给女儿买过一个电动游乐场。它的下部由多块镂空塑胶拼接而成,上面则是各种小动物在玩转圈圈、荡秋千之类的游戏。刚买回的时候意意一直盯著它看,但我估计孩子看著上面小猪不断地转圈除了眼花?乱以外应该没什么其他想法了。倒是后来,因为游乐场太大不好收纳,我们便将它拆成数块,当意意再次拿出塑胶拼板的时候,她却饶有兴致地把它们当成积木拼来拼去了。
还有一次带意意出去吃饭,大人在一起吃喝聊天,孩子呆在一边却很无聊,於是,我拿牙签和蓝胶(一种柔软的固体黏胶)跟她一起搭建了金字塔、立方体等各种图形,女儿在一旁专注地模仿著我所搭的图形,她将牙签一根根小心翼翼地放好,牙签与牙签之间的连接处则细心地用蓝胶固定。当然,这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已经颇具难度了。先搭底座,然后搭建上面的图形,意意一边搭,一边数著这个图形有几条边,那个图形有几个顶点。直到后来我才在玩具店里发现了一种名叫磁力棒的玩具,当然,它的外观很漂亮,磁力的吸引也远比蓝胶的黏性更易于固定。但其实,原理跟我的牙签与蓝胶差不多。在小小的得意之余,我自认为,就精细动作和耐心的培养而言,牙签加蓝胶甚至要更胜于磁力棒!
很多孩子对于买来的玩具,玩了几天就厌了,我想,往往是因为玩具制作的越精美,留给孩子创作和想像的空间也就越小。
还记得庄子将惠施那看似无用的葫芦当成了浮游天地飘荡江湖的大用之物,这种摆脱一切束缚的快乐和自由,恐怕是孩子们最喜欢也是大人们最不屑的了。
尽管我也会去买个游泳圈,而不是给孩子两个大葫芦,但我不希望她从童年时,就认为(尽管是无意识的)自己是没有获取这种至上的自由的能力的人。
孩子的快乐在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当这种互动拥有独特性的时候,我认为那是一种创造。创造得越多,当然,他也就越自信。
事实上,在孩子眼里,万物皆是玩具。
在意意外婆包饺子的时候,意意最快乐的莫过于随意地将面粉揉搓成不同形状;在公园里,意意经常挖个小坑,然后将掉落在地的种子埋入其中,并期待它来年发芽;她喜欢将家里所有的瓶瓶罐罐排成一排,看它们整整齐齐地站在桌上;喝粥的时候,她爱将葡萄和枸杞放入粥碗内,拼成娃娃的脸……而这一切游戏,无不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取材的随意性和材料的可重复性。
一个孩子当然可以拥有很多玩具,但是,当这所有的玩具被抽离后,他不能因此而找不到快乐。而当这种童年的快乐不依附于成人营造的世界就可以存在时,这种快乐才是自在的快乐,这样的孩子也将透出一种本真与可爱。
我依然并不知道可乐的秘密所在,但我不希望孩子们一出生,就被商业魔法所掌控。在我构想的画面里——一个快乐的孩子应该在草地上肆意地奔跑,或是赤着脚在花园里散步,仰起头数那无数的星星。
到那时,他将发现,原来可乐并没有秘密。
稿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5247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