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增强孩子的创新能力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亲子活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前言:中国的教育弊端就是孩子缺少自己动手的能力,缺少社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的能力,人常说“有创新能力的孩子有前途”我想这是有一定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希望父母和老师都能改变对孩子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向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传授知识,却忽视了对青少年能力的培养。这一现象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出来:如考试时注重考知识点,忽视了考能力点;老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等。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

  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曾有一批中国中学尖子生到美国访问,与美国的部分学生进行数学竞赛,结果中国的学生考得比美国的学生好,就连英文也优于美国的学生。但当把这些学生请到实验室比实验能力时,中国学生都成了门外汉,缩手缩脚不知做什么好,而美国的学生就好像实验室是自己的家一样,越做越起劲。后来一评分,美国的这些学生实验能力都处于优等水平,而中国去的学生实验能力都不及格。

  亲子教育我们既要培养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文化素质要从小培养,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同样也要从小培养。

  有的父母或许认为,我的孩子不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他不可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

  其实,这是家长的一种错误认识,把创造能力看得太神秘、太高不可攀了。对孩子来说,虽然他们并不能创造出什么“震撼世界的东西”,但他们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只不过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罢了。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发散,找出适当的答案,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类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对孩子未来的成功成才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有一家公司招聘公关人员,应征者有500多人,其中一道考题是:“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过河拆桥?”

  前十名的试卷中,多半抨击过河拆桥的人忘恩负义,虽然文情并茂,却没能引起老板的注意。有一位应聘者的答案是:“如果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我们就得过河拆桥,防止敌人追上来。”老板对这位应考者的评语是:“头脑灵活,准予录用。”

  后来又从落选的试卷中,发现另一应考人的答案是:“过河拆桥的原因是,前面还有河,需要使用仅有的材料继续造桥。”老板欣喜地表示,这才是最有创意的答案。

  亲子网有句话说,鱼在水里吐泡,打破了水面的平静。真正的人才也是如此。

  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

  我对女儿依依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从注重捕捉、鼓励孩子的鲜活思维入手的。

  我所说的“鲜活思维”,其实就是发散思维,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它是相对于传统性、常规性思维来说的;或者再通俗一点说,就是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想过的东西……

  所以,注意捕捉孩子的鲜活思维,保护孩子新奇的思维方式,父母自身的素质很重要。不仅要有敏锐的内心,及时捕捉到孩子头脑中闪光的东西,还要有打破思维定式、摒弃传统思维的头脑,这样才能对孩子的独特思维报以褒奖和肯定,而不是加以训斥和扼杀。

  依依经常迸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鲜活思维,好多事情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比如依依做的笔筒很有创意。你要是看到她的笔筒,第一反应肯定不会想到那是笔筒,因为那是三个“印第安”小人。从打算做笔筒开始,依依就竭力想让自己的笔筒与众不同,这种意识就值得肯定。在对着三个小纸筒发了一会呆之后,依依开始动手。只见她一会画,一会剪,一会贴,忙活了一通后,三个小人就诞生了。只见它们有的穿着花裙子,有的戴着漂亮的折沿帽,还有一个胸前别着一个可爱的卡通胸饰,每一个都显得那么可爱。依依把三个小人并列放在书桌上,对我说,这是一家三口呢,它们要天天陪伴我。

  从做手工这件事上,我敏锐地捕捉到,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又具有独创性的鲜活思维,于是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的创新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说起创新,那倒是不少,就说说这“成语抢答”吧。

  说起“成语接龙”,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人们经常玩的一种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游戏,而“成语抢答”人们玩得就少了,到目前,除了我们家还没听说谁玩过,你听完了我的介绍后一定想试试。

  “成语抢答”是“成语接龙”的升级版,是我11岁时的一个创意,它是一个全家总动员的游戏,每次一玩这个游戏,每个参赛选手都会热情高涨,可见这个游戏的“受群众喜爱度”。

  基本规则是这样的:主持人兼裁判(一般是我)拿着家里的《中华成语辞海》,向选手们提供所要抢答的一系列成语的第一个字,比如:心,选手就尽自己所能说出以“心”字打头的成语,每说对一个加一分。等大家再想不出来的时候,主持人再一一提醒以这个字开头的一些常用成语(没说过的)的最后一个字(或第二、第三个字,不定)。

  亲子早教比如:我说以心“字”开头,最后一个字是“辣”,那么选手就抢答,谁先说出正确答案(心狠手辣)就由主持人为其加一分,如果实在想不出,就由主持人说出该成语的解释,选手来竞猜,由于已经提醒得很明了,所以抢答出的选手不加分,没有想出的选手扣一分。最后,谁的分数多谁就是获胜者,就会获得由家庭组委会提供的愿望一个。

  第四届家庭组委会成语大战开始了。这一次,主持人不再是我,而是轮流担任,先是众众姐为主持人,组委会为了照顾我这个小初中生,同意我和妈妈一组,而爸爸自己孤军奋战。

  比赛开始了,众众姐说,先抢答以“大”字开头的成语,我偶尔能说出两个成语,我军的主力是妈妈,她正在前线与爸爸针锋相对。可是战争的火花已经愈演愈烈,两人因为同时说出“大显身手”而争吵不休,这时的众众姐也犯难了,因为两队的分数现在不相上下,给谁加一分都十分重要,所以爸爸和妈妈才会争吵起来,最后众众姐以裁判的身份平息了这场战争:“本裁判宣布,一人一分!”这才让妈妈甘心,比赛也得以继续进行。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众众姐说:“还是‘大’字开头,最后一个字是‘众’就是我的名字里的那个‘众’。”大家明白了后,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我小声地问:“是‘大庭广众’么?”众众姐说:“对了!加一分!”嘿嘿,我还是蛮厉害的!

  经过了30多分钟的持久战,老爸以3分的优势战胜了我和妈妈。获胜的老爸得到了家庭组委会特许他的一个愿望,他疲惫地说:“我的愿望是???给我来杯水行吗?我要渴死啦!”

  呵呵,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这个游戏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欢乐,还能在欢乐中学到很多新成语,用一个成语来描述它,就是???一举多得!

总结:在平时,父母不防和孩子一起做些趣味问答游戏,不仅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将来的道路走的更加长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7412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