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胜于己,便竭尽全力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但是,我们给的是不是给对了?我们知道孩子的真实需求吗?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又是什么呢?
给孩子以爱,比任何物质的给予都来得重要,爱的表现不能以物质来替代,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渗透在日常的生活细节里。
耐心地倾听和观察幼儿,了解孩子的需要,千万不能以自己大人的意愿和经验去对孩子进行安排,儿童在各个敏感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当孩子追根究底的时候,父母不要嫌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特别是所问的是自己也不清楚的问题时,更需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去探究。如果父母显得不耐烦,将会极大地打击孩子“敢尝试,喜探索”的潜能与兴趣,而且对父母会产生惧怕,父母就更难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
替代不是爱,一些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去体验。父母的替代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去感觉和实践的机会。就如孩子能自己吃饭,而我们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饱,怕孩子将饭菜撒地上,而硬是追着孩子喂,表面上是很费神地去呵护自己的孩子,而实际上是嫌孩子吃得慢,嫌孩子搞脏了地方,希望快快完事,这实质上爱自己更多一些。其实儿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是一大乐事,我们不要怕孩子做错、弄砸,只要我们能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赞赏,孩子就能在失败和挫折中成熟起来。慢慢地,孩子会从生活的独立中,培养出自信和负责的德行。
儿童的成长发育须依循其特有的规律,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应完全放任而错过最佳敏感期。
一些父母,认为现实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能早些为孩子灌入各种知识,恨不得把自己二十多年的知识一下子全灌到孩子的骨子里去。由于孩子有如海绵似的吸收力,早灌入的确有眼前的收效。但不是孩子需要的,喜欢的,不但对孩子的心性、头脑没有帮助,弄不好,还会导致孩子厌学,甚至弄出问题来。
孩子心智的健康,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试想很聪明,但缺乏责任感的人对社会和家庭有用吗?我们更应注重孩子自我秩序(归位、等候、不打扰人)的建立,专注力的培养和对新事物勇于探求的兴趣,也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在幼儿阶段“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研究,以及教育原理的显示,儿童在六岁前的自我感悟和发展将影响其一生。这就需要我们及早了解孩子各阶段成长变化的情形,适时地给幼儿创造适合的环境和给予正确的引导,以满足其内在的需要。在婴幼儿期应提前介入早教,早教的好处已是无须争论的问题,问题是如何能让孩子在爱和自由的氛围下,学得随意,学得乐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82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