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说话晚是“贵人语迟”,孩子说话越晚越聪明,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专家表示,小宝宝到了1岁左右就开始牙牙学语,说几个简单的词句,如果到了两三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医学上就称为言语发育迟缓。言语迟缓的原因很多,通常影响孩子说话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环境因素和病理因素。
(1)环境因素
家庭中用多种方言与小孩讲话,例如,孩子的父亲讲普通话、母亲讲上海话、奶奶讲宁波话、保姆讲四川话,那么这个孩子学说话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家长与孩子交流过少,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或是自己少言寡语,忽视与孩子的言语交流,使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很寂静的环境中,没有机会与大人讲话,说话也会延迟。
特殊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说话也迟。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说话延迟,改善环境和加强训练后会很快赶上正常。
(2)病理因素
从生理上讲,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发音器官不正常,会导致无法正常发音,比如,孩子若出现舌系带过短、唇裂、腭裂等异常,就会出现发声气流走向失常和发声协调困难,影响发音;如果孩子有听力障碍,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
如果孩子得了孤独症,或者是智力低下,也可能不会说话。一些疾病,如智能发育落后、脑性瘫痪、听力障碍、婴儿孤独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失调等,可导致说话延迟,同时也存在其他相应的异常表现。轻度智能发育落后的小儿,开始说话的年龄要比正常迟1~3年。另外,有的小儿在学走路阶段(从扶走到独走),言语的发育可能暂时性延迟,会走路后言语会很快发展起来。
不过,大多数孩子不肯说话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刺激孩子的语言感官,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避免因外部因素造成孩子语迟。其实,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理解,二是主动说出的语言。
孩子往往是先理解语言,然后才会说话。但是,孩子并不是生下来语言就能自然而然地发展的,从小和狼一起长大的狼孩子,七岁时也只会嚎叫,而且语言很难再发展;从小生长在无人关注的环境中的孩子,语言能力也很贫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7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如没有及时的刺激和训练,最容易产生语言障碍,影响将来的心理发展。
在一岁以内,语言训练应着重于主动对孩子说话,即使是1~3个月的婴儿,也会对声音有听觉反应,能辩别声音的来源,会咿呀发声,能辨别讲话人的感情等,家长不要忽略了这一时期孩子语言发展的需要,多给孩子听丰富多彩的声音,包括音乐、儿歌、故事、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等。不要给孩子限定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能只给孩子单调的声音刺激。孩子最喜欢看微笑的人脸,所以,家长要多对孩子说话,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新鲜刺激。
孩子会说话以后,家长不要只满足于教他们认字、背诗等,应注意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因为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虽然话多,但大多说话无条理。本体感差的孩子,动作拖拉、笨拙,大脑对声带、舌头、嘴唇等肌肉控制不良,容易造成思维快于语言,而形成大舌头、口齿不清、口吃等。
有些语言障碍是由于智力障碍造成的,如说话晚、发音不清、不能理解别人说话等,这就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智能训练和开发。儿童孤独症造成的不说话、不与别人沟通等语言障碍,则需要特殊的心理训练来矫正,机械地训练孩子说话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孩子的语言训练要越早越好,家长要积极求教于心理医生进行科学指导。
1-3岁的孩子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家长应及时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训练。幼儿学说话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家里人要多跟他说话,并且通过游戏尽量使他情绪愉快而发音。训练小儿张口说话,通常采用的是发音练习法。
让幼儿与父母面对面坐在同等高度,注意看父母的口形。如果幼儿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可把他放在腿上与你的脸很近,让他不分心,必要时用一只手固定他的下颌,让他看成人说话的口形。语言本身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形式,学会说话是个显著进步。首先要听懂别人的话,然后才能学会自己说话。
一般1-1.5岁的孩子会说“太阳”、“月亮”、“星星”、“小草”、“鲜花”等简单的词。1.5-2岁的孩子会说完整的简单句子,如“花是红的”、“草是绿的”、“云是白的”。2~3岁的小孩能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我饿了”、“我渴了”、“我热了”,“我要去公园”等,如反复给他讲一种简单的故事,他可讲出主要情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8754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