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朋友家串门,主人准备了一些糖果,放在茶几上,这时,她家的孩子看见有好吃的,也跑了过来,我连忙问他想吃什么,孩子不说话,朋友就挑了两块糖递给他,然后告诉他,吃一点就行了,不要贪吃。孩子很听话,拿着东西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孩子又走了进来,站在那里,什么也不说,唯唯诺诺,扭来扭去的,朋友急了,嘟囔道:“你想干什么?快说呀!”孩子更说不出来了,结果,搞得孩子不知所措,站了一会儿就走开了。
我告诉朋友,孩子想要东西。朋友也说了,他一进来我就看出来了,就是想吃东西,他只要说出来,我肯定给他,我又不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可没想到,孩子的嘴真是笨死了,他怎么就说不出来呢?
看来,这是一个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说,有的孩子不会说?应当讲,做家长的负有直接的责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话少是天生的表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事实证明,后天的锻炼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毋庸置疑,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听说能力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都要从这个时期抓起。要让孩子学会流畅地说话,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听和说,倾听是前提,只有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才能为孩子更好地说话和表达打好基础。因此,家长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以身作则的作用。不可否认,成人的语言示范,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学说普通话,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语言规范、用词确切。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尽量节制一些口语、脏话和成人语言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在无形中进行效仿。
多与孩子交流。在和孩子面对面谈话的时候,要求孩子不能干别的,尽量注视对方,注意精力,因为倾听是孩子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听不进去,就不用说消化了,常听常积累,就会为更好地表达积蓄资源,也就是说,对话是双方的,家长的责任是引导和激发兴趣,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兴奋点,就会抢着说。起初,很可能前言不搭后语,这没关系,语言的表达究竟要有一个锻炼的过程。
经常给孩子念书。孩子看书看画报,一般情况下都是胡乱地翻翻,看一些表面的东西,由于识字的局限性,对一些内容肯定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家长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天给孩子读一会儿书。像童话故事、儿童读物等等,尤其是孩子睡觉前,最安静了,容易听进去。给孩子读书不要怕孩子听不懂,但他会记住一些东西,长此以往,孩子会积累许多词汇,有时也会脱口而出。
丰富孩子生活的内容。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比如节假日带孩子上公园,逛商场、书店等等,引导孩子观察体会,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讲述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样,孩子就会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语言的理解,同时,孩子也会情不自禁地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高兴之情。
总之,孩子的表达能力有其性格和环境的影响,但是,只要做家长的耐心细致,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和锻炼,孩子都会变得活泼可爱,欢声笑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69228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