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们到成都怎么坐快车而不坐动车?那要多坐两个小时的。”刘女士和朋友在达城柴市街长廊合伙开了家服装店,近日专程到成都考察市场,她们的行为引起儿子(10岁)的不满:“我们到成都看外婆外爷都是坐的动车,你们太抠门了吧。”刘女士和颜悦色地告诉孩子:今年她们的生意很差,钱不好挣。因为不需要赶时间,她和王姨(即合伙人)决定坐快车而不坐动车,两人来回可节约200多元。同时她们在成都住的旅社也很一般,和假期一家人出去旅游住的宾馆要差很大一截,“这次我和王姨至少节约了1000元。”
“旅游和探亲是一种消费,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潇洒点无所谓,但做事特别是做生意要有成本意识。”刘女士对孩子的“成本”教育,记者认为很有必要。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蜜罐里,让他们从小学会算成本账,从小懂得节约,从小懂得父母生活的不易未尝不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成熟的社会,家长对孩子讳提“钱”的问题,是不大现实的。如果硬要给这类家长贴上“俗气”的标签,只能说明一些人的虚伪。记者发现,家长对孩子进行“成本”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很多,并且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易先生的孩子在达县中学读初中时,学习一般,成绩中偏上。初三下学期,易先生发现孩子学习仍无大的起色,只得改变教育策略,对孩子进行“成本”教育:“如果你努把力,顺利考入重点高中,至少可节约1万多元。1万多元,相当于你妈妈一年的打工收入;我们一家人可以到上海等地旅游一次。”算了经济成本账,易先生又给孩子算时间成本账:“你现在抓紧学习,顺利考入重高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假期就可以痛痛快快耍三个月。你如果现在得过且过,不能顺利考入重高,不但要花很多钱,而且爸爸要把你送到各学校去考试,你暑假就只有顶烈日冒酷暑了。”
“不能跟钱过意不去。”易先生的孩子最终转过了弯,主动交出手机,“闭门”苦学三个月,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他心仪的学校。当然,易先生也兑现承诺,用孩子“节约”的1万多元钱,带着全家到上海开眼界。
严先生家在市内,其女儿在达一中西外校区读高中,早上和中午在家吃饭,晚上在校吃饭,每天要坐公交车4次。严先生每周给女儿80元的包干经费,如果女儿早上因赖床需在外面吃饭或打的才能不迟到,这些费用就由女儿自己承担。有一周,女儿打的四次,包干经费无法保证一周的开支,要求严先生增加“预算”,被拒绝。“必须要让她明白,赖床就要付出经济代价,必须增加控制上学‘成本’的意识。”严先生这一招把女儿治理得服服帖帖,赖床次数锐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71068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