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也有气质,你相信吗?没错,心理学家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气质,所谓气质,科学来讲就是“人对自身体内或体外的各种刺激的反应方式”;通俗地来讲就是“个人每天生活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气质是先天的,没有好坏之分,气质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父母应根据孩子的不同气质,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更健康地发展。”教育专家说。
父母热衷测评宝宝气质
“每天晚上孩子睡觉的时间固定吗?”“早上起床时是烦躁不安还是很愉快?”“和陌生人见面,是拒绝还是接受?”这是什么考试题呢?原来是几位妈妈正在为孩子做气质测评。在一家早教中心的儿童活动室,几位妈妈则在老师的指引下做儿童气质测评。
“孩子在3岁以前基本是天然发展,很少受外界影响,所以做气质测评最好在3岁之前,不需要宝宝参与,只要家长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来答题就可以。”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道,年轻的家长们对孩子教育很重视,他们想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对症下药”。一些儿科医院、育儿网站也有此类的“儿童气质测评”,吸引了大量的年轻父母。
宝宝气质有几大类
孩子气质主要是从活动量、规律性、趋避性等9个维度来综合评价的,最终根据这9个维度测评结果将孩子气质分为3个类型:
容易型:这类孩子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容易接受新人或事物,容易适应新环境,情绪愉快,反应积极,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这一类孩子约占40%。
困难型:与“容易型”的孩子相反,这类孩子时常大声哭闹,情绪总是不稳定,生活缺乏规律,对新事物和新环境接受很慢,抚养起来很麻烦,易使亲子关系疏远,这一类孩子约占10%。
迟缓型:这类孩子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强度弱,情绪消极,但又不像困难型的孩子那样总是大声哭闹,他们安静退缩、逃避新事物。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迟缓型”的孩子会对外界新刺激缓慢发生兴趣,之后逐渐活跃起来。这一类孩子约占15%。
另外,还有35%的孩子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合的特点,属于“中间型”或“过渡型”。
别让孩子的气质流失
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喜欢在心中塑造一个“理想的孩子”,可是,当孩子降生之后,他们发现,这个鲜活的小生命的一切行为却与他们想象的相差甚远,这就要求父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了。如果还是一味坚持自己的意愿,采取强制方式,硬将自己的孩子往心中的“理想模型”上靠,可能会导致亲子之间对立、逆反。
孩子气质是先天决定的,从本质上很难改变,但是受后天环境影响,还是会略起变化,作为家长,可以对气质偏异的孩子施加影响,修去其过剩的部分,补充其不足之处,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但要切忌矫枉过正,强制让‘缓慢型’变得灵活,让‘难养型’变得易养,这只会使教育效果越来越差。
不少家长提出疑问:“测试结果显示,宝宝属于‘迟缓型’,看到这样的结果心里很不舒服,怎样才能改变?不想让孩子拥有这种不气质。”那么,孩子气质有没有好坏之分?
其实,孩子的气质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容易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不同气质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无论哪种气质,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有些父母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易养型”的孩子比“难养型”的孩子更有优势。但实践表明,“难养型”的孩子也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比如他们敏感,所以,父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因此能在疾病早期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研究还表明,“难养型”孩子的学龄前期智力发展比“易养型”孩子更好,这是因为父母会花更多精力对这类孩子进行积极的教育。另外,“迟缓型”的孩子暂时看起来行动稍微弱些,但他们长大后遇事更稳重。
选对教育方式趋利避害
问题一:孩子活动量很大,老是不安静,怎么办?
这种孩子天生过分好动,在由他自己支配的游戏活动中,一定是充满了跑、跳、叫、冲等大幅度行为,所以当父母与他们一起玩时,就应该做一些文静的事,如:讲故事、搭积木、拼板、下棋、玩扑克、画图等,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活动内容,又能无形中控制孩子的过量活动。
问题二:怎样使缺乏规律性的孩子逐渐有规律?
有些孩子不是醒得很早,就是迟迟不肯起床;不是吃得很少,就是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令人捉摸不定。面对这种孩子,父母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有规律,宁可上了床不能入睡,也要强制他上床;宁可吃饭时吃得很少,也要让他吃一点,但是方式要灵活点,态度要和善点。
问题三:如何对待适应性很差的孩子?
有些孩子适应性极差,换了新环境就会紧张不安,面对这样的孩子,就得创造条件逐步过渡。比如不接受新食物,可以每餐吃饭时先放上新食物,让他天天看到,两周后在熟悉的基础上品尝少量,直到最后完全适应,其他方面以此类推。
问题四:趋避性中,孩子过于“趋”。
属于比较“趋”的孩子,他们喜欢主动接触他人,由于喜爱接触新事物,相对就容易遇到危险,自己却不知道。家长必须不断叮咛、教导他如何分辨危险的人和事。
问题五:如何对待“缓慢型”孩子?
父母要特别注意此类孩子的心理感受,细心了解孩子的需要,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这只会增加他的挫折感。耐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外界刺激,激发他的兴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71981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