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原始部落就是社群,现在的小区也可以称为社区也是社群,真正把社群上升到哲学领域来研究是在上世纪80年代。社群主义者原来研究社群主要是抨击1971年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提出的新自由主义,因为社群主义者认为个人主义关于理性的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的前提是错误或虚假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式是把个人放到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也就是说分析一个人要先分析其在的社群和社群关系,如果运用到教育孩子中,也就是说要想孩子优秀一定要把孩子放进优秀的社群。
孟母三迁,是为孩子寻找好的学习环境,换言之也可以看作是为孩子寻找学习氛围好的社群,想想我们现在人托关系找门路为孩子办到好学校的初衷,想想我们选择人文环境较好的小区,想想我们选择有潜力的公司去工作,选择好的职务去奋斗,都是在为孩子为自己谋得一个好的社群关系。
2每个人都在参与社群活动
逻辑思维的某一位老师说,我们为什么不鼓励青年朋友去创业呢,与其在丽江谈情说爱,还不如去北京的创业大街碰碰运气。也就是说孩子没和学霸深交定和不是学霸的在同行,孩子选择一个怎样的社群,怎样的朋友圈对自己很重要。
记得一次家庭教育学堂课上时,由于我们班级群太多,有一个班上的同学开始各种私信我,最严重的一个学员甚至要爆粗口了,原来她为了听这节课推辞了很重要的事情,原来不在家庭教育学堂的社群也会在其他的社群,不在学习教子知识就在研究国家大事、就在参与各种聚会。
中学生训练营有个复训很多次的同学,有次我问他这次参加复训是为了什么,我以为他这种学霸级的人物一定会说为了听某一科的学习方法,或者加深自己对成功的信念,而他却说,我想来交几个兄弟朋友。在训练营中交到好朋友是不难的,而有人还是学霸能专门为交朋友而来,可见训练营塑造了一个正能量的社群。
3每个社群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前段时间电影《老炮儿》爆红,老炮就代表了老北京曾经混江湖一辈人的价值观,他们就是一个社群;城内飙车的富二代官二代也是一个社群,故事借由剧中“晓波”为引线引出两个社群间的较量展开,当然也表达出来“六爷”一片爱子之心。
我们发现每个社群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大到共产党、宗教小到像老炮儿一样北京城里的这样一堆人、一个三人的初创公司。
我们有宗教背景经验的人都不难发现,耶稣的信徒从来不相信世界上有释迦摩尼这个人,而佛教徒也不相信耶稣能净化人的心灵。有时候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像邻居学霸一样挑灯夜读,而孩子确认为哥们义气喝酒结拜才是这个年纪应该干的事,只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两个社群价值观不同。
家庭教育价值观是:学习、改变、成长、成功。致力于个人成长、子女教育、两性和谐、家族繁荣。也许我们都来自不同的社群,价值观也不趋相同,但成为微学堂的学员后慢慢变成了同等价值观的人。
4社群中的人物分类
加入一个优秀的社群是成为一个优秀人前提,在优秀社群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不仅需要自己的社交魅力还需要自身的人格魅力。
美国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3岁的时候就开始形成领导型人物、跟随型人物和边缘型人物。领导型人物能创造性的把事情做对,跟随型人物能完成老师家长等交给的任务,边缘型人物对什么事情都不起兴趣,他的能力知识增长极其缓慢。
在一个社群中能否成为领导型人物也决定孩子成长的速度快慢。想成为领导型的人就需要不断修炼自己的行为能力,用人格魅力和社交魅力影响别人。这种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多参与社群活动,多为社群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家庭教育学堂班级微信群,每个班级群都有几个热心家长,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回应群内家长问题,帮助大家解决教育子女问题。当然家庭教育微学堂是家庭教育型社群,领导型人物都是比较热衷家庭教育,又对家庭教育理论熟知的家长,不乏有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也在微信群内解决家长问题。
孩子在班级社群中能乐于助人,积极向上,也会很快会赢得别人青睐目光,成为领导型人物。
所有的人都需要社群,家长不加入家庭教育大军中来就会加入吃喝玩乐其它社群中去,孩子不加入积极向上爱学习的同学圈子就会加入自由散漫不求上进的孩子圈子。想要孩子加入积极向上的社群,家长首先要加入好的圈子,好的家庭教育观对孩子很重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73351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