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反语不能说吗?
幽默和讽刺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说话方式,有时候,我们说一些人木讷,大部分是因为无法融入大家的幽默气场之中,但是宝宝对待幽默话傻傻的“稚嫩和真诚”,有时反而会引来哄堂大笑;而讽刺,宝宝虽然可能会“以字取意”,但是时间长了,他们会无师自通地悟出背后的“批评和贬义”。
孩子仍然会从字面上理解我们说的话,比如当一个5岁大的孩子,浑身脏兮兮地从外面跑进卧室,大人哭笑不得地说:“你可真是干净啊!”孩子可能不会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要么会信以为真,以为父母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脏东西,要么他会感觉到大人的批评,会错误地认为大人是有意说反话。
如果是喜欢正话反说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否就要闭上自己的嘴巴呢,幸运的是只要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带有贬低和责备,孩子只会开始觉得有些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明白不仅要听懂父母说话的内容,还要听懂父母说话方式背后的态度是否为善意的。对于善意的态度,儿童心理医生金利波理解有两层意思:首先幽默是一个人平静快乐时智慧的体现,是一个人宁静坦然时灵感的结晶。如果家长心情焦虑烦闷,幽默就可能是黑色幽默,甚至含有敌意和歧视,不但一点不好笑,反而伤害了孩子;其次父母面对孩子表达幽默时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善意和友好的。
幽默不是天生的
英国科学家在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幽默感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金利波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懂得幽默了,比如她儿子1岁多的时候,一天想喝西瓜汁,大人逗他,笑着偏给他牛奶,孩子就发出抗议,但是很明显孩子知道大人在逗他玩。一岁多的孩子,妈妈有意抱其他孩子时,就会对着妈妈使劲叫,并且张开双臂抱住妈妈的腿,要求妈妈抱自己。很明显,孩子知道妈妈抱其他孩子也是在逗自己玩。
那些长期被家长说反话的孩子,自己也变得喜欢说俏皮话,他们开始尝试一些双关语,也许开始有些勉强和笨拙,比如:我的饭吃完了,哦,不,我只是骗你的。
幽默的方法很多,如“卖关子”、“取绰号”、“数落”、“答非所问”等,培养幽默感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背笑话和有趣的段子:看笑话书时,把好的段子马上记下和背诵!在幽默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更快地学会这样一种语言技巧的乐趣和好处。
并不是所有的反语都能被理解,据调查,3岁儿童的语言障碍比例为6%,这其中一部分孩子听不懂别人的话,艰涩的词组或者反语以及双关语就更难以理解了。所以父母在对低龄儿童说反语时,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父母需要蹲下身来告诉孩子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并且,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甚至大人交谈时,有小孩在场,如果他们不理解,也要告诉他们,否则他们可能产生误会。
孩子不接受的绰号要改口
很多人都曾经有一个非常朴素、甚至有几分不雅的儿时昵称,还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犯一些可爱的错误时,用小坏蛋、小笨蛋、小傻瓜之类的一句带过。小美都已经是高中生了,她说从幼儿园开始,对自己的绰号“屎壳郎”就非常反感,她说她认识这种生物是从这个外号开始的,她觉得这个外号非常有损她的形象。
如果一些外号或者评价,孩子并不接受,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情景下不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停止这样称呼孩子。对于绰号,金利波认为,孩子的理解是会变化的,小时候能够接受的昵称、绰号,并不代表他们长大以后依然能够一如既往地快乐接受。小笨蛋这个词在家里,宝宝是接受的,但是在幼儿园偶然发现老师在严肃批评其他孩子时,用到这个词,宝宝可能以后就不接受这个词了。而且在不同环境和情景下,孩子的接受度也不同,金医生儿子洗澡时,在家里爸爸常说:“你把屁股洗洗干净。”然而,同样是这句话,在游泳池里,爸爸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说,他就会憋红了脸说:不要讲了,我知道了!
从一岁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父母故意抱着孩子做“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会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们学步摔倒时,不妨冲他们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们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就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你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
待孩子长到5岁至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绕口令的学习,都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与此同时,你也应该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大人们能做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更是明智之举。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应注意倾听孩子回家后讲述的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这也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冷嘲热讽比打孩子更要不得
从事幼儿教育已有十年之久,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读不好一首儿歌、算不好一道算术题、做不成一件事时,家长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你真是个傻瓜!”语言伤害有时甚至比一顿毒打还要让人难受。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一声:警惕语言暴力!现在家长的意识里都知道“不打不成才”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行不通了,可却逐渐演变成了冷嘲热讽!
有一次,一位爸爸到幼儿园观看孩子们的活动,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配合老师朗读儿歌时,这位家长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全班孩子、老师和那么多家长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羞辱:“你这个家伙,真是气死我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你再不好好跟老师一起做,以后别回来了。”在父亲的羞辱、威胁下,孩子胆怯地跟着老师读着,孩子的眼里满含着泪水,读儿歌的声音也是那样的颤抖,一首优美的儿歌此时在孩子眼里似乎是猛虎野兽。看得出,孩子并没有真心朗读,在孩子眼里,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对诗歌的厌恶。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把这位父亲轻轻拉出去,着实“教育”了一番。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还来得及,也不知道这次事件会不会让这个孩子在心里留下永久的伤害!真希望,我的补救还为时不晚!
也很理解这位家长当时的心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我也不是圣人,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时,谁的心里都有打番五味瓶的滋味!可是,身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补救,而不是图自己一时心里痛快??先骂了再说!父母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注意表达的方式,留意自己的用词是否恰当!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只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用词,就能让孩子易于接受,使孩子不会感到被伤害,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74439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