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问起为什么要打孩子时,很多打过孩子的家长,都会理直气壮地说:“为他好啊。”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是究竟怎样才算为孩子好呢?
打是唯一的手段吗?即便是打,又该怎么打,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呢?这些该是每个为人父母的,在对孩子下手前认真思考的。
我们知道,尽管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没有哪个孩子喜欢挨打,因为人都是避苦趋乐的。但现实生活中,不是只有快乐可享,苦乐总是与我们相依相伴,犯了错误接受惩罚和做了有益的事情受表彰是一样的,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管他是什么人。
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实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据了解,被打的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产生了积极作用,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惩罚,改掉了相应的错误,大多数被打的孩子不仅没有改掉错误,而且还会继续犯甚至延伸以前的错误,完全是副作用。这也是一些不主张打孩子的人的理论依据。尽管从当前的整体教育来看,打孩子弊端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使之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待打孩子,学会打孩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这主要是大多数家长盲目地乱打孩子,如前文中我所讲的不问因由或者迁怒打孩子。打也是出于爱,实施起来要有度,适度合理才会使孩子认识不足,改正错误,由此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所以,打孩子要有个章法,这个章法首先就是明确你打孩子的目的,为什么要打孩子,是爱他,为他好,为他负责,那么我们就要想想该如何去爱,怎么为他好,又怎样尽责。
为他好只是一个笼统的目的,不是很明晰,要让孩子知道这个目的,不然孩子就会认为,是你看不上他、痛恨他,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又怎么会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看过毕淑敏关于打孩子的文章,很有感触,她在文中写道:
孩子,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之后,打了你。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深深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每个打孩子的家长,在打孩子的时候,其实心里都比孩子还要痛苦,但在孩子“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的时候,打就是对他最好的“行为矫正器”。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老是顽劣地偷偷自己研究电插座,挺危险的,大人又不可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说了几次,还是不听,就揍了他一次——孩子有好奇心是好的,但总不能以生命为代价。当然,我们也可以考虑将电源插座安置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总之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时孩子犯错,家长也要检省自己,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到位,才使孩子犯的错,如果是,那样要209改正和接受惩罚的就不是孩子,而是自己了。
教育孩子有很多方法,所谓因人施教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育孩子不动用惩罚或批评,那是最理想的,有的孩子在鼓励、激励、表扬、疏导等各种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还必须配以批评和惩罚,当然,批评和惩罚也有个方式方法和艺术问题。
国外有本《父亲手册》列出几条惩罚准则,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一是犯错误就要惩罚;二是要把你的要求对孩子讲清楚;三是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四是惩罚的开始与结果要明确;五是犯错之后,立即惩罚;六是在惩罚前,要向孩子解释一遍惩罚的原因;七是要言出必行。
对于孩子犯错,及时惩罚最佳。比如,一个孩子在学校殴打小同学,经过多次的殴打,他已经获得了征服的快感,形成了习惯,再制止他就非常难了。第一次殴打小同学,立即就对他惩罚,让他在惩罚小同学这件事上,一开始就得到痛苦,而不是快乐,他就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惩罚他不是不爱他,而是真正的爱。我们家长在惩罚孩子时,往往在感情上痛恨孩子,这对孩子改正错误很不利,始终要让孩子知道,惩罚他是由于他犯了错误,我们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改变。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出于爱才对他进行惩罚。
我们要始终教育孩子:自己的责任要自己负。现在的家长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一惹祸,家长急忙给收拾烂摊子,出面摆平了事。很多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家长,就是这样把好端端的一个孩子送上了不归路。正是家长的无度纵容,才使孩子错误地认识事物,由此霸道无理,是非不分,最终害了无辜的孩子。
家长打孩子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孩子对错误的行为承担后果,二是让孩子有深刻的教训,引以为戒。相对于剥夺孩子某种权利而言,打对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美国《芝加哥快报》总编辑写过一篇教育女儿的文章:
我曾经多次和女儿小琼妮探讨,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诚实、善良、勇于承担责任,排在了至关重要的前三位。
一天,女儿小琼妮将幼儿园的拼图游戏板偷偷带回家,并撒谎是同班的杰克给她的。撒了谎就必须接受惩罚,是我们达成的共识。于是,小琼妮在退回幼儿园的玩具并当面道歉后,还无奈地面临着三项关于惩罚她的选择:一、一个星期内不能吃冰激凌;二、周日下午的中央公园的滑草游戏及野餐活动取消;三、接受肉刑——在屁股上狠揍两巴掌。
我给了她一分钟时间考虑,可她只用了5秒钟就决定接受第三种惩罚。她的选择让我相当为难,我不愿意体罚她,于是我就给了她第二次机会。可她再三重申决不放弃吃冰激凌以及滑草和野餐的权利,并主动趴到了长沙发上……
孩子不是必须要打,但该打时一定要打,要打得明白,打得理直气壮,这样我们的惩罚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家长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无度溺爱要不得,盲目打孩子更要不得,科学理性地施教,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83689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