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并不需要用什么特别的方式来教孩子,只要爸爸妈妈不去破坏孩子天生的这个能力就可以了。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淘气”。
当孩子能够移动身体、开始爬行的时候,淘气便马上出现了。
一听到淘气这个词,爸爸妈妈会出现怎样的第一感觉呢?大概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会条件反射性地做出这样的反应:淘气→令人头痛→赶快制止。如果仅是站在大人的立场上来看待孩子的淘气,这确实是理所当然的反应。
开始淘气的孩子,凡是手可以够得着的东西,他都要拿过来,能拧的拧,能撕的撕,还要放进嘴里尝一尝。这些事不仅给父母添了乱子,而且有时候还会给孩子自身带来危险。所以,父母往往是一发现孩子的淘气行为,就马上予以制止。
但是,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这类事情的话,又会怎样呢?
当孩子看到废纸篓时,他挪动着身子爬过去,观察一番后,便伸出手去把它拉倒。里面倒出来了废纸屑、揉碎了的包装盒、绳子等他从未见过的东西。孩子着迷地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地拿在手里察看。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做呢?其原因是他们拥有好奇心。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每一样都充满了吸引力,他想一个一个地弄清楚。
这个好奇心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欲的一部分。它将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是我们度过丰富人生的原动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不仅不能伤害好奇心,而且还应很好地爱护它、培养它。
不会淘气的“好孩子”会在青春期受挫
儿童研究专家们把这种淘气称做“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探索行动)”,并且对其非常重视。
就成人而言,所谓探索欲望就是研究心。因此,淘气的孩子,其潜在的研究心一定很旺盛,可以说这将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孩子。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不懂得这个道理的父母们把淘气看成了一件坏事情,为了阻止孩子淘气,他们不是打就是骂,结果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不会淘气的“乖孩子”。并且,由于这些孩子被大人评价为听话的“好孩子”,他们就变得越来越不会淘气了,从而渐渐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当这种“好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自我的萌发,他们对于一直伪装的“好孩子”形象不堪忍受,便可能拒绝上学、对父母施加暴力,或者是患身心疾病。
每逢见到这样的例子,总令我深切地感到,父母们非常有必要知道这一点:淘气--这一看似很普通的行为,会因为父母的对待方式,而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上面我们以淘气为例,讨论了意欲的培养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究竟是仅仅立足于自身的利益,还是同时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两者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从孩子的利益来考虑的话,淘气不仅根本不是坏事,甚至是越多越好。在其他有关方面,诸如“开玩笑”、“恶作剧”、“打架”等这些问题,可以说都在迫使着父母们对自己的基本认识作一个变革。如果要想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在育儿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绝不可或缺的。
孩子是善的存在--这是我所确立的“性善说”的基础。在漫长的与孩子共同亲密相处的岁月中,我清楚地看到,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不会做坏事。
起劲地对这样那样的事物进行探索的“淘气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善的形象。而把这种探索看做“坏事情”,对孩子又打又骂的父母,是没有真正明白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淘气是从孩子天生的意欲中自发出的活动,所以并不是被骂了之后,孩子马上就能够停止这种活动。如果反复给予严厉责骂的话,孩子就会放弃淘气,变成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然而,这样的老实孩子,其实是一个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形象。
我经常受到母亲们这样的询问:“我的孩子总是懒洋洋的,一点生气也没有,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您看该怎么办?”出现这样的问题,多数原因,就是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被阻止了淘气。
意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并不需要用什么特别的方式来教孩子,只要爸爸妈妈不去破坏孩子天生的这个能力就可以了。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淘气”。
当孩子能够移动身体、开始爬行的时候,淘气便马上出现了。
一听到淘气这个词,爸爸妈妈会出现怎样的第一感觉呢?大概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会条件反射性地做出这样的反应:淘气→令人头痛→赶快制止。如果仅是站在大人的立场上来看待孩子的淘气,这确实是理所当然的反应。
开始淘气的孩子,凡是手可以够得着的东西,他都要拿过来,能拧的拧,能撕的撕,还要放进嘴里尝一尝。这些事不仅给父母添了乱子,而且有时候还会给孩子自身带来危险。所以,父母往往是一发现孩子的淘气行为,就马上予以制止。
但是,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这类事情的话,又会怎样呢?
当孩子看到废纸篓时,他挪动着身子爬过去,观察一番后,便伸出手去把它拉倒。里面倒出来了废纸屑、揉碎了的包装盒、绳子等他从未见过的东西。孩子着迷地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地拿在手里察看。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做呢?其原因是他们拥有好奇心。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每一样都充满了吸引力,他想一个一个地弄清楚。
这个好奇心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欲的一部分。它将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是我们度过丰富人生的原动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不仅不能伤害好奇心,而且还应很好地爱护它、培养它。
不会淘气的“好孩子”会在青春期受挫
儿童研究专家们把这种淘气称做“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探索行动)”,并且对其非常重视。
就成人而言,所谓探索欲望就是研究心。因此,淘气的孩子,其潜在的研究心一定很旺盛,可以说这将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孩子。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不懂得这个道理的父母们把淘气看成了一件坏事情,为了阻止孩子淘气,他们不是打就是骂,结果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不会淘气的“乖孩子”。并且,由于这些孩子被大人评价为听话的“好孩子”,他们就变得越来越不会淘气了,从而渐渐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当这种“好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自我的萌发,他们对于一直伪装的“好孩子”形象不堪忍受,便可能拒绝上学、对父母施加暴力,或者是患身心疾病。
每逢见到这样的例子,总令我深切地感到,父母们非常有必要知道这一点:淘气--这一看似很普通的行为,会因为父母的对待方式,而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上面我们以淘气为例,讨论了意欲的培养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究竟是仅仅立足于自身的利益,还是同时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两者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从孩子的利益来考虑的话,淘气不仅根本不是坏事,甚至是越多越好。在其他有关方面,诸如“开玩笑”、“恶作剧”、“打架”等这些问题,可以说都在迫使着父母们对自己的基本认识作一个变革。如果要想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在育儿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绝不可或缺的。
孩子是善的存在--这是我所确立的“性善说”的基础。在漫长的与孩子共同亲密相处的岁月中,我清楚地看到,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不会做坏事。
起劲地对这样那样的事物进行探索的“淘气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善的形象。而把这种探索看做“坏事情”,对孩子又打又骂的父母,是没有真正明白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淘气是从孩子天生的意欲中自发出的活动,所以并不是被骂了之后,孩子马上就能够停止这种活动。如果反复给予严厉责骂的话,孩子就会放弃淘气,变成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然而,这样的老实孩子,其实是一个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形象。
我经常受到母亲们这样的询问:“我的孩子总是懒洋洋的,一点生气也没有,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您看该怎么办?”出现这样的问题,多数原因,就是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被阻止了淘气。
意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并不需要用什么特别的方式来教孩子,只要爸爸妈妈不去破坏孩子天生的这个能力就可以了。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淘气”。
当孩子能够移动身体、开始爬行的时候,淘气便马上出现了。
一听到淘气这个词,爸爸妈妈会出现怎样的第一感觉呢?大概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会条件反射性地做出这样的反应:淘气→令人头痛→赶快制止。如果仅是站在大人的立场上来看待孩子的淘气,这确实是理所当然的反应。
开始淘气的孩子,凡是手可以够得着的东西,他都要拿过来,能拧的拧,能撕的撕,还要放进嘴里尝一尝。这些事不仅给父母添了乱子,而且有时候还会给孩子自身带来危险。所以,父母往往是一发现孩子的淘气行为,就马上予以制止。
但是,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这类事情的话,又会怎样呢?
当孩子看到废纸篓时,他挪动着身子爬过去,观察一番后,便伸出手去把它拉倒。里面倒出来了废纸屑、揉碎了的包装盒、绳子等他从未见过的东西。孩子着迷地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地拿在手里察看。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做呢?其原因是他们拥有好奇心。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每一样都充满了吸引力,他想一个一个地弄清楚。
这个好奇心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欲的一部分。它将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是我们度过丰富人生的原动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不仅不能伤害好奇心,而且还应很好地爱护它、培养它。
不会淘气的“好孩子”会在青春期受挫
儿童研究专家们把这种淘气称做“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探索行动)”,并且对其非常重视。
就成人而言,所谓探索欲望就是研究心。因此,淘气的孩子,其潜在的研究心一定很旺盛,可以说这将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孩子。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不懂得这个道理的父母们把淘气看成了一件坏事情,为了阻止孩子淘气,他们不是打就是骂,结果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不会淘气的“乖孩子”。并且,由于这些孩子被大人评价为听话的“好孩子”,他们就变得越来越不会淘气了,从而渐渐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当这种“好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自我的萌发,他们对于一直伪装的“好孩子”形象不堪忍受,便可能拒绝上学、对父母施加暴力,或者是患身心疾病。
每逢见到这样的例子,总令我深切地感到,父母们非常有必要知道这一点:淘气--这一看似很普通的行为,会因为父母的对待方式,而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上面我们以淘气为例,讨论了意欲的培养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究竟是仅仅立足于自身的利益,还是同时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两者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从孩子的利益来考虑的话,淘气不仅根本不是坏事,甚至是越多越好。在其他有关方面,诸如“开玩笑”、“恶作剧”、“打架”等这些问题,可以说都在迫使着父母们对自己的基本认识作一个变革。如果要想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在育儿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绝不可或缺的。
孩子是善的存在--这是我所确立的“性善说”的基础。在漫长的与孩子共同亲密相处的岁月中,我清楚地看到,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不会做坏事。
起劲地对这样那样的事物进行探索的“淘气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善的形象。而把这种探索看做“坏事情”,对孩子又打又骂的父母,是没有真正明白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淘气是从孩子天生的意欲中自发出的活动,所以并不是被骂了之后,孩子马上就能够停止这种活动。如果反复给予严厉责骂的话,孩子就会放弃淘气,变成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然而,这样的老实孩子,其实是一个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形象。
我经常受到母亲们这样的询问:“我的孩子总是懒洋洋的,一点生气也没有,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您看该怎么办?”出现这样的问题,多数原因,就是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被阻止了淘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85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