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的暑假,本该是孩子和家长的最爱:孩子们可以暂时卸下学业重担,稍作调整;家长们也不必起早贪黑地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日日检查孩子的作业。然而暑假过去大半,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学生和家长却天天盼着开学。(8月17日新华网)
在家长和孩子眼中,现今的暑假早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日复一日毫无生气地吃饭、睡觉、写作业,孩子觉得无聊;但要是玩游戏、看电视,家长又觉得孩子“不上进”。上补习班吧,日常上课已经够辛苦;不上补习班,又生怕开学赶不上进度。如此左右为难,真的还不如开学。
其实,这样“鸡肋”的暑假源于家长对于教育和成才的误解。
笔者认为,教育是成才的途径,它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基础。“武昌的周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管着,就不会有那么多坏习惯了。”报道中周女士的“一句话”怕也是诸多家长的无奈,学校教育往前跑,家庭教育却严重跟不上,很多家长在送孩子进幼儿园的第一天都会对孩子说,“好好听老师的话”,转而对老师说,“我家的孩子就交给你了”,自此,管孩子、教孩子就是老师的责任了,到孩子念小学,在家一不听话,家长想到的解决办法总是打个电话给老师,把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都一并转让给学校,连带让孩子成才的重任也一并交托给学校。当家长抱怨教不好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和孩子沟通少了,以及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
在中国家长的潜意识里,不由自主地将对孩子的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又将学校教育简单地与“读好书”画上等号,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成才,才是孩子以后的唯一出路,而读好书、能成才的标准,就是拿到学校的好成绩,似乎只有这一条标准,能够证明孩子在与同龄人的角逐中胜利。大家都把口口相传的爱迪生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百的汗水”当做奔向成功的不二法则,喊着“努力、奋斗”的口号,时刻恐慌于落人之后,让孩子非得要把时间就像“挤海绵里的水”一般通通用到学习上才觉得安心。殊不知那句至理名言本身就被误读,爱迪生后来接上的半句“而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放在当下便觉得啼笑皆非:没有时间思考出正确的方向,也没有时间留给灵感,付出再多的汗水也是枉然。
有很多刚刚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除了读书,自己什么都不会。”不会做饭,不会沟通,不会思考,每个人都像是由机器批量生产出来般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当自己成为失业大军中里的沧海一粟之后,才恍然顿悟,社会要的“才”不是分数,而是一种让人一眼相中非你不可的技能,然而悔之已晚。
近几年来频繁呼吁的“将暑假还给孩子”,其实也是在呼吁家庭教育等教育形式的回归,呼吁大家将精力从不必要的、虚华的数字竞争中解脱出来,让孩子真正长成能自食其力,能为国效力的有用之才。
标签: 5岁儿童教育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987627.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