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沈红带着3 岁半的洋洋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洋洋的嘴里一直“哼哼”地叫着,他用手使劲扯妈妈的衣角,脸上一副烦躁的表情。“别闹了!再闹小心我打你屁股!”沈红的情绪显然有些激动,她一边呵斥儿子,一边向我讲述她的苦恼。“老师,您看这孩子,总这么折腾,我真是被他搞得快崩溃了。”说着,沈红的眼圈竟然有些红了。洋洋此刻的表现确实显得躁动不安。然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躁动的宝宝,还有一个躁动的妈妈…
躁动的儿子和不安的妈妈
咨询师讲述初诊
当沈红带着3 岁半的洋洋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洋洋的嘴里一直“哼哼”地叫着,他用手使劲扯妈妈的衣角,脸上一副烦躁的表情。“别闹了!再闹小心我打你屁股!”沈红的情绪显然有些激动,她一边呵斥儿子,一边向我讲述她的苦恼。
“老师,您看这孩子,总这么折腾,我真是被他搞得快崩溃了。”说着,沈红的眼圈竟然有些红了。
洋洋此刻的表现确实显得躁动不安。然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躁动的宝宝,还有一个躁动的妈妈。
“孩子不在您身边时也是这样吗?”我问。
“我觉得这个孩子就是太躁了,不过他奶奶总是护着他,说是我太着急了。可是,孩子才这么小,行为举止就这么反常,他的表现让我时常琢磨不透他究竟在想什么,您说我能不着急吗?⋯⋯”说着,沈红的眼泪顷刻间夺眶而出。
我给她递了一张纸巾,沉默片刻。
“您不知道,为了这孩子,我经常失眠,工作效率也特别低,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才好?”孩子有些躁动竟然对妈妈有如此大的影响,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决定进一步探究。
“您能再具体描述一下,孩子还有哪些举止是让您觉得太躁动,琢磨不透的吗?”我接着问。
“太多了,比如,我喂他吃饭,他就拼命用手推开,还哭闹着说‘不要’!我不在的时候,听说他嘴里总是念叨着‘找妈妈’‘找爸爸’。可是,我陪着他,他却经常对我熟视无睹。我抱他,他就哭闹,还用手抓我的头发。可是,每天早上去上班,他却闹着不让走。我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生下他,他为什么这么对我。”沈红的声音哽咽了。
讲到这里,我终于明白,这个躁动不安的妈妈内心的那份躁动起源于何处。
“您觉得宝宝对您的态度忽冷忽热,若即若离对吗?所以,您心里总是感觉不确定,不踏实?”
“对对,就是这种感觉。太痛苦了!”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您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呢?”我接着问。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总之,看到孩子这样,我心里说不出的着急和失落。有时会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博取他的欢心,可是,大多数时候这小家伙根本不买帐。我实在忍不住了,也只能训斥他了。”沈红垂头丧气地说。
0~3 岁的宝宝处于对母亲的依恋期。安全型依恋关系中的宝宝,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表现会很亲昵,情绪愉快而稳定。妈妈离开时,会有暂时的焦虑,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恢复情绪的稳定,近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中。显然,洋洋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是不安全的。他对妈妈的感受与妈妈对他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对彼此感觉到的都是??不确定。妈妈不在的时候,洋洋嘴里总会念叨妈妈,妈妈要去上班,他也会哭闹。这说明宝宝本能地需要与妈妈亲近,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亲近。以至于妈妈在身边的时候,这种不确定的焦虑感越发缠绕他,因此表现得焦躁不安。这样的依恋关系一定与家庭的相处模式息息相关。
此时,坐在沈红身边的洋洋似乎渐渐安静下来,他一个人摆弄着妈妈的钥匙链。我请助理老师带洋洋到休息室玩一会儿。请沈红讲述一下她们家庭生活的经历。
“几年前,在我和老公都没做好准备的时候,宝宝便不期而至了。那一年,对于我和老公来讲,都处在职业发展的转折点,我有一个派往香港工作的机会,而老公正要去日本。直到怀孕6 个月,我一直还在犹豫到底该不该要这个孩子。在婆婆的坚持下,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去香港的机会,生下了洋洋。洋洋6 个月的时候,我又得到了同样的机会。虽然孩子还小,可是,这个机会对于我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最终,狠狠心把洋洋放在家,由奶奶来带。
3 年时间里,回家的次数毕竟有限。每一次离开,洋洋都扯着嗓子哭,不肯让我走。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前途,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我也是不得已才离开儿子的。如今,洋洋已经3 岁半了,我又回到了北京的公司,老公还在日本。职业发展越来越顺利,可是,儿子却似乎总与我走不近,让我琢磨不透。我真的难过极了。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心里非常迷惘。”
我终于了解,洋洋为何总是如此不安,与妈妈若即若离。相比一般在寄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洋洋的不安反应似乎更明显,更强烈。而妈妈沈红的焦虑似乎也有些严重。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互动总是相互作用的。正是因为妈妈太过在意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以至于她用更加捉摸不定的方式与儿子相处,强化了儿子的不安。母子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互动。
在本次咨询中,我给沈红介绍了关于婴儿期母子依恋的相关知识。并且告诉她,相对于洋洋的成长环境,孩子目前的表现是必然的。要想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妈妈先做出努力,我建议她降低心理期待,给孩子和自己一些时间。把心理底线放宽,有利于降低她的焦虑感,为下一步咨询治疗做一些铺垫。
宝宝心中的母子关系
一周后,沈红带着洋洋如约来到了咨询室。这一次,我准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洋洋进行互动。所以,我请沈红跟随助理老师到休息室等候。洋洋显然有点不习惯,站在那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洋洋和阿姨一起做一个游戏好吗?”我引导道。
洋洋小声地“嗯”了一下,似是而非地点了点头。
能够感觉到,孩子还有些不适应,于是,我向他卖了个关子。“阿姨今天要和你玩的游戏可不一样,你猜猜看是个什么神秘的游戏呀?”
听我这么一讲,果然吊起了小家伙的胃口,他瞪大眼睛看着我问:“ 什么啊?”
趁热打铁,我给他讲了游戏的规则:“ 我们的游戏名字就叫做‘会讲故事的魔法师’。”说着,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用塑料制成的“魔法棒”。“看,一会儿洋洋把这根魔法棒拿在手上,这可是一根神奇无比的“魔法棒”噢。拿在手里,就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钻到你的脑袋里。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啦!”洋洋迫不及待地说。洋洋把魔法棒拿在了手里,于是,开始讲起了大鱼和小鱼的故事。
“大海里生活着很多小鱼。他们每天游啊游,想找到大鱼,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小鱼很伤心,就让大海龟陪着他们玩,于是,他们每天和大海龟一起玩⋯⋯”
讲到这里,洋洋又被手里的“魔法棒”吸引,他左看看,右看看,摆弄着魔法棒。
“洋洋讲得真好,老师想知道,大海龟陪着小鱼玩些什么呢?”
“大海龟让小鱼骑到他的背上,大海龟还告诉小鱼,大鱼给他们找吃的去了。不过小鱼找不到大鱼,很难过。”
“有一天,大鱼终于回来了,她带来了很多好吃的,有小虾米、小虫子,还有小蜗牛。小鱼高兴地跳了起来,可是,小鱼刚要游过去,大鱼就匆匆忙忙游走了。于是,小鱼就哭啊,哭啊⋯⋯
“大鱼为什么要游走呢?”我问洋洋。
“因为大鱼不喜欢小鱼。”
“可是,大鱼给小鱼带了很多好吃的啊。怎么能不喜欢小鱼呢?”
“我也不知道。”
显然,洋洋的故事中,小鱼代表的是他自己,而大鱼是他的妈妈沈红。大海龟则是奶奶的象征。虽然没有妈妈陪伴在身边,幸运的是,奶奶对洋洋非常疼爱,洋洋在奶奶身边得到了悉心的照顾。并且奶奶告诉他,妈妈离开他是出去工作,给他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每一次沈红回家都会给洋洋带玩具,好吃的,然而,物质上的满足对于孩子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沈红匆匆地来,匆匆地走,给了孩子很强的不确定感。
“后来,大鱼回来了。不过,她是个脾气古怪的鱼,她总是训斥小鱼,有的时候小鱼不理她了,她又拿好吃的讨好小鱼。小鱼和她在一起变得好紧张,好紧张。
所以,小鱼宁可和大海龟在一起玩。”
从洋洋的故事中不难看出,沈红与儿子的相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实际上,即便从小被寄养的孩子,父母也不是完全不能弥补与他们之间的情感隔阂。比如,妈妈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分理解孩子,与孩子互动。即便不在身边,也要保证每天一个电话交流情感。最最主要的是,要非常正式地告诉孩子,妈妈暂时离开,并不是因为妈妈不爱你,恰恰相反,妈妈在外面打拼,正是为了将来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确定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即便在一起的时间少,孩子的内心也会有安全感。
根据洋洋的故事,我又给她编了一个新的版本。
“大鱼为了给小鱼找到很多很多好吃的,不得不暂时离开小鱼。实际上,每一次大鱼离开家的时候,心里特别舍不得小鱼,她多么想和小鱼多呆一会儿,陪着小鱼一起游戏玩耍。由于长时间不在小鱼身边,大鱼发现,小鱼开始疏远自己了,心里别提多难过了。有一天,小鱼终于告诉大鱼,他有多么想她。于是,大鱼告诉小鱼,她其实非常爱他们,心里每天都在想着他们。”
“大鱼真的这么说吗?”听到这里,洋洋瞪大眼睛问我。
“是啊,这是大鱼的心里话。只是大鱼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和小鱼表达。”
听了我的话,洋洋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故事情节是孩子内心的表达。而对故事的改编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及行为模式。
我的故事中改变了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沟通方式,让他们彼此的情感得以直接表达。这种改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延展到孩子的生活。
妈妈内心的儿时创伤
在接下来的两次咨询中,我依然用讲故事和反馈故事的方式与洋洋交流,逐步调整他对于母子关系的认识和感受,让他充分理解,妈妈所做的一切初衷都是爱他的,提升孩子的确定感和安全感。几次咨询后,洋洋和妈妈在一起时的焦虑感果然降低了,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总是躁动不安或哭闹,而是能够安静地坐下来自己玩一会儿游戏,有时会让妈妈抱一会儿。
孩子的变化也让沈红增加了一些信心,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欣喜。在我看来治疗的重点还在妈妈沈红的身上。孩子的躁动更多地是和妈妈互动的结果,而这种不良的互动来源于妈妈对于不确定感的焦虑和恐惧。那么,妈妈对此为何如此敏感和难以接受呢?沈红向我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
“在我6 个月大的时候,妈妈怀上了弟弟。听奶奶讲,那个时候,妈妈不得不强行给我断奶,那时我经常哭闹,缠着妈妈要吃奶。在我1 岁多的时候,弟弟出生了。那个时候的事情我没有什么印象。不过,偶尔奶奶会提起,弟弟的到来给全家人带来了莫大的惊喜,而我却对弟弟充满了敌意和嫉妒。那时候,刚刚1 岁多的我,经常看着妈妈给弟弟喂奶,气得鼓鼓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在5、6 岁的时候,虽然我们和爸妈还有奶奶一起生活,可是,大多数时候,妈妈带弟弟,奶奶带着我,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很希望由妈妈带我玩,哄我睡觉,可是,每一次我的愿望都落空了。
有一年过年,妈妈带着弟弟到外婆家,我哭着喊着非要跟去。奶奶和妈妈都哄我,说妈妈下午就回来,给我带好吃的来。于是,我就趴在窗台上,向外望着,等啊,盼啊,也不见他们回来。心里别提有多失落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的事情似乎在沈红的记忆中淡漠了。但是,沈红与妈妈的关系却一直磕磕绊绊。比如,她们彼此不在一块的时候,都挺惦念和关心对方,但是,真正到了一起,就会为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个不休。为此,沈红现在都很少回娘家了。
听了沈红的叙述,我终于明白了她对儿子的疏离为何如此焦躁不安。这是因为,从小与母亲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她,对于亲密关系非常没有安全感。自己有了儿子后,她把这份不安带到了与儿子的关系中。再加上从小不在儿子身边这种特别的经历,让沈红总是对儿子的反应诚惶诚恐。而她的这份不安只能让孩子更加没有确定感。
深层次的情感纠葛有的时候单纯通过认知很难进行调整。所以我决定请沈红通过沙盘来表达和梳理自己潜意识中的情感,并近一步调整认知。
第一次进入沙盘治疗室。沈红显得有些茫然。“ 摆摆这些东西就能祛除心结吗?”沈红带着怀疑的表情对我说。
“沙盘和沙具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工具我们可以表达自我,并且通过我和你之间关于沙盘的互动,你可以领悟到一些东西。”我解释到。
“那我应该摆些什么呢?”沈红好奇地问我。
“不用在意自己该摆什么,跟着感觉走就好,只要感到舒服就行。”我对她说。
沈红似乎对架子上的沙具并不感兴趣。她坐在沙盘旁,不停地用手揉沙子。
“老师,我没有心情摆什么东西。” 沈红开口对我说。
“没有关系,如果不想摆可以不摆,或者我们也可以换其他的方式。”我对沈红说。
“可是,我很喜欢揉沙子的感觉,软软的,细细的,心里好像平静了一些。”
沈红的回答验证了我的想法。虽然沈红的沙盘中没有任何沙具,然而,这样的沙盘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在揉沙的过程中,她在进行着自我的整合。
我建议沈红如果觉得舒服可以再继续揉沙,直到自己觉得可以了为止。
过了大约10 分钟,沈红说可以结束了。她也觉得有点累了。这一次的咨询到此为止。
第四次咨询的时候,沈红的状态显然比前几次好了很多。她告诉我,儿子现在比以前乖多了,每天晚上她会抽出半个小时陪儿子做一会儿游戏,或者给他讲个故事。
虽然有时他还是不配合,不过,沈红觉得自己不像以前那样,脾气这么大了,有时她还会耐心地问一下,儿子想要做什么,仔细想想孩子需要什么。
这一次的治疗依然集中在沙盘。结果和第一次大相径庭。不过,做着做着,沈红觉得有些困了,竟然躺在咨询室的沙发上睡着了。这说明她的状态越来越放松了。
两次润物细无声的沙盘治疗,看似没有什么结果。但是我预感,沈红真正的改变要发生了。
治愈妈妈
一个星期后,沈红如约来到咨询室。
她依然坐在沙盘前,懒洋洋地反复揉搓着用水浸湿的细沙。捧起一捧沙子,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仿佛在用整个身心感受湿沙的气息。“ 这个沙子的味道像泥土一样。”她对我说。
泥土是自然的气息。我能感觉到她的状态逐渐放松了下来。她继续很随意地揉搓着沙子,“ 用不了这么多沙。”她自言自语。接着,她拿来小簸畦淘沙盘里的沙。沙子被淘出了三分之一左右,她才又回到座位上。慢慢地,散布在沙盘上的沙聚拢到了一起,形成了平面的小沙堆。
在我正好奇她要做什么的时候,她从一堆沙具里找到了一根回形针,她开始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在平面的沙堆上描画起来,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接下来,她找到了两颗褐色小水晶,放到了两只眼睛上。我很惊叹,在一堆沙上,能把人的脸雕刻得如此清晰,生动。她停了下来,静静地看着自己刚刚塑造的这张脸。
“怎么样,想讲讲你的沙盘吗?”
她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用双手抚摸着这张脸的边缘。“ 我原本想把它做成一张女人的脸,可是⋯⋯可是我现在无论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一张男人的脸。”她的手还在不停地抚摸。“ 那么,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我问。
“我感觉他很陌生。虽然我很想和他靠近,但是他好像根本不认识我。”她的语气中明显带着焦躁与急切。她用力地,不停地抚摸这张脸,好像拼命想和他靠近。
“你闭上眼睛,仔细感受一下,能感受到什么?”我提示她。
“我的孩子⋯⋯你知道妈妈有多爱你吗?你为什么就是感觉不到?!你为什么不理妈妈?⋯⋯”说着说着,她的声音变得哽噎,眼泪顺着眼角夺眶而出。她皱紧双眉:“ 我又感觉到那种心疼的感觉。”
接着,她不停地抚摸这张脸,不停地哭泣⋯⋯
“这张脸好像是妈妈的脸⋯⋯妈妈,你在哪啊,为什么总是不理我,总是骗我⋯⋯你总说我脾气太倔强,不好相处,可是,你知道我心里的痛苦吗?”
紧接着,又是不停地抚摸,不停地哭泣。
“你很爱儿子,可是,儿子却感受不到。就像是你的妈妈很爱你,你也没有感受到一样不是吗?亲情之间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恰当的表达对吗?”我对她说。
“是的,”沈红睁开了眼睛。“ 您说得对,现在我也做了妈妈,越发能理解当年妈妈对我的感情。”接下来,沈红打开了话匣子。
“怎么说呢,这么多年了,我以为小时候的事早就过去了,没有放在心上。可是,实际上我心里常会时不时地抱怨母亲。比如有的时候母亲提醒我天冷了给洋洋多穿点衣服,我心里就会不自觉地想,‘你管得着吗?我的儿子我还不知道怎么照顾。’再比如她给我买了东西,我总会挑三拣四,好像不这样做就不舒服。但是,每次当我和母亲争执之后,心里又会觉得对不起她。
其实,反过来想想,自己也当了妈妈,我的妈妈当年对我的心情,不就如同我现在对洋洋吗?其实我的妈妈也挺不容易。她是当时工厂里的干部,工作非常忙,爸爸那会也在外地。虽然有奶奶帮忙带我和弟弟,但是,妈妈也依然很忙碌。她对我的忽视也是无心的,不得已的。”
说到这里,沈红对我说:“ 我想再感受一下这张脸。”我笑着对她点点头。
她依然不停地抚摸……5 分钟后,沈红睁开眼睛。
“好了。”她笑着对我说。“现在感觉心里很踏实。我和儿子分开这么多年,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子和我这么亲。我想,应该先接受现状,积极与孩子相处。更何况,洋洋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咨询到这里结束了。我很开心看到沈红的变化。
接下来就需要她在生活中不断拉近与儿子的关系了。我给沈红提了如下建议:
1. 不要吝惜情感表达:人与人之间形成信任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坦诚地表达自己。所以,建议妈妈在与宝宝相处过程中,不要吝惜对自己真实情感坦诚地表达。比如,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宝宝对妈妈不理睬,妈妈很难过。”“妈妈很爱宝宝。”等等。小孩子看起来不谙世事,但是,对这些细微的情感确实很敏感的。长期如此,宝宝便可以越来越确认妈妈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内心也便会建立起安全感,近而促进母子交流。
2. 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与宝宝做游戏:这一点沈红已经初步做到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建议沈红在和儿子游戏的过程中多关注孩子的需要,多了解、倾听孩子内心在想些什么。遇到不合自己意的时候,学会控制情绪,当想发脾气的时候,提醒自己:“冷静5秒钟。”
3. 每天给宝宝一个拥抱一个吻:每天上班之前,妈妈要给宝宝来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在他的额头上轻轻吻一吻。这种皮肤和肢体的接触能够传递给孩子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气息。同时告诉宝宝,妈妈去上班了,晚上下班回来陪他玩。也可以事先和宝宝商量好晚上要一起做得游戏,比如要看哪一本图画书等等。可以让宝宝提前做一些准备。
4. 对宝宝绝对不能食言。千万不要小看了给宝宝许下的承诺。很多时候,类似于“妈妈明天带你去动物园”“妈妈给你买玩具汽车”等等小诺言对于成人来讲可能并没特别放在心上。然而,对孩子来讲则可能是一整天或一整个星期的期待。一旦妈妈给宝宝许下了承诺就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母子之间的信任。
沙盘游戏治疗过程
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向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绍各种模具的类别和摆放位置,让来访者感到安全、自由,让他明白有充分的条件可以选择任何模具来做任何形式的创造。
2.治疗师帮助来访者以一种自发游戏的心态来创造沙盘世界以及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感受,帮助来访者唤起“童心”。
3.来访者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此时所奉行的是“非言语的治疗”原则,治疗师尽可能保持一种守护性和陪伴性的观察和记录,并努力让来访者自己和沙盘交流。
4.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努力对沙盘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经历,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共情,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给出建议性、隐喻性或提问性的诠释。
5.对沙盘世界进行拍照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整个沙盘游戏治疗疗程留下记录,也是对心路历程的一种纪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99409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