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摔倒的故事
??无分别的爱
今天周六,刘老师值班,一位妈妈带着3岁的孩子来咨询,奶奶在旁边陪着。
刘老师带妈妈参观教室,孩子对幼儿园很好奇,东跑跑西蹦蹦,摸摸这碰碰那,奶奶则在一边不停提醒“不能这”“不能那”“别这”“别那”的。
忽然,孩子摔倒了,“哇”地大哭起来,奶奶急忙把孩子抱起来,一边埋怨孩子,一边哄孩子,忙乎了一会,孩子哭声不见消停,奶奶就打起了身边的地板和凳子,说:“宝贝别哭,都怪这地板,还有这破凳子,奶奶给你出气……”
只是孩子还是“哇哇”哭着,还变本加厉地躺倒在地上,看样子一时半刻是停不了了,奶奶在一旁唠叨着,束手无策。
刘老师走了过去,蹲在孩子身边,问孩子:“宝贝,摔疼了吧?我可以把你扶起来吗?”
孩子满脸都是泪水,点了点头。
刘老师把孩子抱了起来:“宝贝,摔疼了吧,来,老师揉揉。”刘老师轻轻地揉起了孩子的膝盖,孩子渐渐安静了下来。“好点了吗?”孩子点点头。刘老师把手从孩子膝盖拿开,说:“现在,老师要揉揉地板,还要揉揉凳子,它们刚才也很疼啊。”说完,刘老师就去轻柔地抚摸地板和凳子,孩子惊奇地看着这一切,完全忘记了哭泣。
“你愿意帮老师一起,揉揉地板和凳子吗?”“嗯。”孩子回答道,也蹲下学着刘老师的样抚摸地板和凳子。
“好了,我听见地板和凳子说不疼了。它们还说谢谢你啊。”“来,我们俩握握手,老师替它们谢谢你。”刘老师和孩子握了握手,代替地板和凳子谢谢孩子,看得出来,孩子很
开心。
剩下的时间,孩子很安静地在幼儿园玩着。
妈妈感慨万千,走的时候对刘老师说:“原来应该这样跟孩子说话啊,真是想不到。到了这个地方,怎么感觉自己的心就变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我坚持在教育中提倡“无分别的爱”。
什么是“无分别的爱”,与其单讲一些枯燥的理论,不如通过本书中的案例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人性教育,必须无分别地爱所有的一切。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地板和凳子,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打它们,也许,不仅仅只是“玩”那么简单。
我们要知道,孩子也是不折不扣的弱者,他们也没有多少反抗的能力,
比地板和凳子强不了多少。更要知道,在很多时候,在很多场合,我们也是弱者,比孩子强不了多少,也没有多少反抗的能力。
假如,当我们是弱者的时候,我们遭受了不公的待遇;那么,反过来,当我们在面对弱者的时候,也许,生命的惯性也会让我们不公正地对待他们。
但是,如果这样下去,这样一代一代下去,人类永恒的幸福,就永远不会到来,反过来,历史只会在轮回中重演着无尽的相似悲剧。
怎么办?就让我们从这一刻开始,从对待地板和凳子的态度开始转变吧。当生命连地板和凳子都可以怜爱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唤醒和转变的呢?就这样,渐渐地,让我们从“有分别的爱”转变为“无分别的爱”吧。
唯有我们的转变,才可以在生命至关重要的幼年时期,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无分别的爱”这颗高贵的种子。
这高贵的种子,会渐渐生根、生长、开花、结果。唯有它,才有能力,抹去生命曾经的创伤,抹去所有可能带给下一代的感染和复发。
林老师寄语:
当生命连地板和凳子都可以怜爱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唤醒和转变的呢?
唯有我们的转变,才可以在生命至关重要的幼年时期,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无分别的爱”这颗高贵的种子。
2. 吃手的故事
??满足孩子的安全感
小依来幼儿园时已4岁,吃手很厉害。
尤其是临近放学时,吃得尤其厉害,妈妈一来接,看见他在吃手,就大声训斥,然后直接动手,把小依的手扒拉下来。小依大哭起来,恐惧的泪水在脸上肆意奔淌,身体在哭泣中轻轻抖动着,像一棵旷野中孤独的小树。
王老师赶紧制止住妈妈,对妈妈说:“孩子吃手很正常,慢慢就会不吃的,请给予孩子时间和信任。”妈妈很焦躁:“从小就这样,怎么管都没用,现在都4岁了,越来越厉害了,别的孩子早就不吃了,这不制止不行啊。”
王老师就和妈妈商量,希望妈妈能给孩子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内,看见孩子吃手,不说孩子,更不打孩子。这一个月的时间,给予孩子充分的“无分别的爱”,看看孩子会不会发生变化。
妈妈满腹狐疑,但还是勉强点头同意了。这一个月,王老师对小依做了很多,但是,在吃手这件事上,她做得最多的是视若无睹。有的时候,王老师和小依单独在一起,也会学着小依的样子,吃着手和她聊天,和她分享吃手所带来的快乐。
有的时候,王老师也会问小依:“你为什么爱吃手啊?”小依:“我不知道。”王老师:“我知道。”小依:“是什么啊?”王老师:“我小时候也吃手,我想,是孩子都要吃手吧。”小依:“那×××怎么不吃手啊?”王老师:“你爱吃鱼吗?”小依:“爱啊。”王老师:“那×××爱吗?”小依:“他不,他爱吃肉,昨天那个平鱼他就不爱吃,他就爱吃鸡腿,上次鸡腿他吃了两个还不够。”
王老师:“对啊,你爱吃鱼他爱吃肉,你爱吃手他不爱吃手,每个人都不一样嘛。”小依:“噢,是这样啊。”小依若有所思。一个礼拜过后,小依就不怎么吃手了,妈妈很惊喜,和王老师深聊过后,终于转变了态度,在妈妈的配合下,小依很快就度过了这个生命的特殊阶段。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有效地帮助到了小依?
真正的生命教育,什么才是关键呢?
一开始,孩子为什么要吃手?
远比这个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事实。
既然这是一个事实,是生命的必然的天性,那么,我们当予以尊重和敬畏。反过来,当我们失去这份尊重和敬畏,只是随着自己的自以为是而肆意妄为的话,我们伤害的,必然是生命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这个力量之源,就叫做安全感。
为什么孩子这么“大”了还吃手?显然, 孩子的安全感严重不足。安全感严重不足导致的吃手,你越打他骂他制止他,他就会越缺乏。
4岁还吃手算什么?
有为人父母还吃手的呢。同时,我们当深思:连吃手都被拒绝的生命,他被拒绝的,难道仅仅是吃手吗?往往,这样的被拒绝的生命,他的疾患和症状,远远不止是吃手啊。生命必然的天性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当予以至高的尊重和敬畏。
这种天性也包括吃手。
至少,吃手也是在满足生命的安全感,在减消生命的不安全感。至少,吃手也是生命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爱自己的最好的方式。
生命中所有的真实的呈现,不管我们是否知道原因,不管我们喜好厌憎,我们都要以最高的尊重和敬畏,去尊重它,去理解它,去倾听它。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所以,吃手该怎么办,也就很清楚了。 去好好满足生命的安全感,如是而已。生命必然的天性,都是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的,自然,这其中也包括吃手。所以,这是一个积极的行为,这是一个正确的行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行为。
所以,又何必去理会它、介意它呢?当你不理会它、不介意它,你就是在以最好的方式尊重它,理解它,信任它,接纳它。你就是在以最好的方式,给予对面这个生命以高度的安全感。
故事中老师所采取的种种看似不同的教育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以向生命的天性致敬的方式,在满足孩子的安全感。
要知道,真正的关键是在这里。这样致敬的方式,不是一个月内如此,不是仅对小依如此,而是在任何时间,在任何空间,对任何对象,均是如此。
林老师寄语:
生命必然的天性,都是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的,自然,这其中也包括吃手。
3. 生病的故事
??真实的价值
周三晚上很晚了,小力妈妈打电话给曹老师:“曹老师,小力发烧了,要输液,但是拒绝扎针,也拒绝吃药,怎么哄怎么劝都不管用,没有办法,我只能麻烦您来医院一趟,请您来帮帮我。”
曹老师到了医院,小力已经在精疲力竭中睡着了,曹老师一摸小力的脑门,烫得很,妈妈说刚量完体温,38.7℃。在等小力醒来的时间里,妈妈使劲跟曹老师抱怨:以前这孩子不这样啊。以前也是每次打针都使劲哭,但都哄哄就好了。跟他说不疼的,一会就好,怎么这次就不管用了?使劲表扬他勇敢了,也使劲鼓励他了,怎么越大越……跟他说男孩子要勇敢要坚强,真是……看看人家比他还小,也没见这个样子啊……真是恨不得想使劲踹他。
……
曹老师在旁边,静静听着,等着小力醒来。还好,不一会儿,小力醒了,看见曹老师,愣了一下,咧咧小嘴,满脸委屈的样子,又要开哭了。
“来,老师抱抱。”曹老师也很难受,很心疼孩子,赶紧把小力从妈妈怀里接了过来。曹老师先给小力讲了一个小故事,小力听得津津有味,完全忘记了哭泣。故事讲得差不
多了,曹老师就问小力:“小力,你生病了?”“嗯,老师,我发烧了。”“很难受吧?”“嗯。”“那怎么办啊?” “……”
“医生要给你打针吃药,你不喜欢,是吧?”
“嗯,我不要,我不要。”小力立马嚷起来,小嘴一咧,又要开哭。
“是啊,老师也不喜欢打针,我想,没有人会喜欢打针的,你想哭就哭一会吧。”
“老师也不喜欢啊?”一听这话,小力倒是不哭了,只是转头很奇怪地看着老师。
“是啊,打针好疼啊……”说着,曹老师做出一副疼痛的样子。
“你看看上次打针,打到老师这个地方了,好疼啊……”
“你上次打针打到哪里了?让老师也看看。”
“老师,我这儿,这儿,都打过针。”
“哇,你好勇敢啊,打过这么多针。”
“打针这么疼,你是怎么挺过来的?”
“没事的,忍一会就好。”
“真的,宝贝,你真是勇敢啊,这次又要打针了,能让老师看看你的勇敢吗?”
“嗯。”于是,打针很顺利地完成了,针扎进去的时候,小力哭了几声,可是一会就不哭了,一切都很顺利。
曹老师陪小力输完液,妈妈配了些药,让曹老师带回幼儿园,明天给小力吃。自然,小力会轻松愉快地完成吃药任务。
到了家,妈妈问小力:“为什么曹老师在你就不怕打针,也不怕吃药,在妈妈面前你为什么就这么不乖?”
小力没搭理妈妈。
曹老师做了如此清晰的示例,这位妈妈还是不懂,后来曹老师跟妈妈好
好聊了一次,解答了妈妈的疑问。
见过太多的孩子,打针吃药就像上刑场一样,我们忍不住要问:
孩子怕的,究竟是什么?
孩子真的是怕疼吗?
我的女儿小香香在1岁多开始懂点事的时候起,就不怕打针,不怕吃药,甚至还很享受这个过程,每次去医院都欢天喜地的。因为她喜欢人多,而医院的人总是很多。我想,对于她来说,去一趟医院,和大一点的孩子去一趟游乐园的感觉,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吧。
当然,针扎进去的时候,她也会因为疼而哭几声,但是也就这个样子了,其他时间,都是欢天喜地的。
所以,孩子真的是怕疼吗?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孩子怕的,究竟是什么呢?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悟出来后,那么,以后你的孩子每次去医院的心情,也会和去游乐园是无分别的。
去医院和去游乐园无分别,这是“无分别的爱”的教育的自然结果。
孩子怕的,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孩子怕的,是被欺骗,是被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一遍又一遍的所谓“不疼”的谎言。
孩子怕的,是不被允许,是不被允许因为疼而掉眼泪。
(一遍又一遍地“不要哭不要哭”“别哭别哭”。)
孩子怕的,是不被接纳,是不被接纳因为害怕而表现出的退缩和拒绝。
(一遍又一遍地“要勇敢要坚强要好样的”。)
……
所以,怎么让孩子去医院和去游乐园无分别,只需要把这些“欺骗”,把这些“不允许”,把这些“不接纳”“不要”“不……”统统都去掉,就好了嘛。
曹老师所做的,其实就是这些:没有欺骗、全盘允许、充分接纳。
也就是说,除了对生命的最高的诚实、理解、尊重、信任等等之外没有其他的了。
孩子生命中所有的真实感情,所有的真实感受,都是好的,都是美的,我们只需静静地用心聆听,用心尊重,用心理解,如此而已。
有没有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过我们这样的爱呢?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斥和弥漫着“必须这样”“应该这样”“不要那样”“不能那样”“这好”“那不好”等等的声音呢?这样的声音,它是在做什么呢?它就是在摧毁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
内心真实的声音,是错的,是不对的,是要修改的。
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感受,是会被无情地漠视、否定和打击的,借由种种貌似合情合理无法抗拒的名义。
我们必须扭曲、修改、装扮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感情和感受,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
显然,这是这个世界最可怕的现实,是生命真正的噩梦之源。
所以,生命真正惧怕的是对真实的否定。看起来,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存在,唯独不能存在的,就是真实。
这才是真正的惧怕之源。只是,这也是所有的悲哀之源。
所以,生命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和真实的自己在一起了。我们已经遗忘很多,我们已经迷失很久,我们已经尘封很久……亲爱的爸爸妈妈们,难道我们还想让我们的孩子,也过着和我们一样的,和自己真实的心灵永久隔阂着的所谓的“美好”的生活吗?
林老师寄语:
孩子怕的,是被欺骗,是被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一遍又一遍的所谓“不疼”的谎言。
4. 糖果的故事
??接纳生命的天性
有一天,丁丁妈妈满脸郁闷地来找我,坐下来没说几句话,就号啕大哭,我给她倒了一杯水,递上纸巾,然后,等着她安静下来。
丁丁妈妈边哭边说:“林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发现丁丁开始啃指甲了,刚开始还只是偶尔,后来越来越频繁,我一直没有太放在心上,觉得会很快过去的,但是最近这几天在家生病了没上幼儿园,就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啃指甲,啃得指甲一片血肉模糊,并且啃得越来越投入,越来越专注。我心里烦透了,我想,丁丁一定是有焦虑了,但是我不知道他在焦虑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焦虑。刚才我实在忍不住了,动手打了他一顿。林老师,我快崩溃了,希望你能帮帮我。”
说完了,丁丁妈妈也终于平静下来了。“丁丁妈,还记得一个月前吗,王老师找你谈过一件事?”“一个月前?谈过事?”“王老师发现每次分享课上,丁丁都特别爱吃糖,比别的小朋友爱吃多了,问你是不是在家里限制丁丁吃糖了。”我提醒她。“哦,想起来了。”“想起来就好,当时你是怎么回答的?”“怎么回答?我说那还不得限制啊,吃糖多对孩子不好,必须限制。”“好,孩子为什么啃指甲,你知道原因了吗?”“……”丁丁妈妈没有反应过来。“你不是说孩子焦虑吗?你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焦虑,现在,答案已经告诉你了。”“难道是不让吃糖?”“你说呢?”“林老师,那应该怎么办啊?”“怎么办早就告诉过你们了,不用我再重复了吧?”“知道了,林老师,谢谢你。”
“别谢我,谢谢你自己吧。”
两个月后的一天,丁丁妈妈欢天喜地地跑过来,说:“林老师,丁丁已经有一个礼拜没啃手指甲了。”我纠正她:“什么一个礼拜?!一辈子也不会了。”“是!是!是!”丁丁妈妈乐坏了。“你也别太高兴了,有可能丁丁马上又会啃指甲的。”“啊……为什么啊?”丁丁妈妈又吓坏了。其实,这是我跟丁丁妈妈开的一个玩笑,但是,其实也不是玩笑。“你说呢?”“林老师,我都听您的,这总不会了吧。”我哈哈大笑:“这可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接下来,丁丁妈妈详细地说了这两个月里她所做的。“林老师,我一直以为自己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认为自己的育儿理念已经很宽松,很开放了,但是在儿子吃糖这件事情上,我发现我其实和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很原则性地控制着,而且,也有着貌似非常成立的理由,为了儿子的身体健康,为了保护儿子的牙齿,为了……所以,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吃啥样的,几乎都是我们说了算,所以,几乎每一天,我们和丁丁都在为吃糖的事情斗争着。
“家里的糖果很多,各种喜糖,朋友出国送的,出去旅游买的,我们把这一大堆糖果都放在衣柜的最高的格子里,每天儿子幼儿园回来,都会要求吃糖,然后每次都是商量好,只能吃一颗,而且最好还得是吃完饭以后吃,免得影响胃口了等等。每次去超市,看到卖糖果的地方,我们都要绕着走,有时儿子实在坚持,绕不过去了,也只能去跟前看一看,说好了不买。虽然总会哭闹一番,但总有办法解决。至于巧克力,就更别提了。因为儿子特别爱流鼻血,所以对于吃巧克力,我们都很紧张,似乎一提到吃巧克力,就如临大敌一般,所以更是十天半月难得吃上一块。儿子的不满足,也就可想而知了,每天都吃不够,每天都要吃,但无奈啊,谁叫他遇上我这个强势的妈妈,难受就难受吧,妈妈都是为你好啊,而且,我觉得我这个管得天经地义啊!
“然后,突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发现儿子开始啃指甲了,越来越厉害,越来越触目惊心,越来越让我崩溃……于是,两个月前,我只能来找您求助了。”
其实,对待吃糖的问题,应该怎么办,答案很简单:接纳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的天性。
实在有特殊情况(很少很少)觉得有必要实施限制,也请在限制时注意方法和技巧,要尽量少地让孩子感觉到自身(天性)被限制。至于如何以孩子感觉没有限制的方式实施限制,就是家庭教育的智慧了。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一再要跟大家强调的是:面对生命所有的天性,都必须依循上述原则予以全然接纳。而绝不能说是这个天性可以接纳,那个不可以。否则,就很容易出现类似丁丁这样的状况。
切记上述这一点,这是生命教育、心灵教育、人性教育的真正的关键。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丁丁妈妈早就知道这个答案,只是一直半信半疑,但是那天从我这里离开后,她和先生深聊了一个晚上,达成了一致:在对儿子吃糖、吃巧克力这件事情上,完全放开,决定相信孩子。
于是第二天,丁丁爸爸把所有的糖果都放到了衣柜的最下面??儿子触手可及的地方,然后对儿子说:“从今天起,这些糖果都是你的了,你想什么时候吃,吃多少,随便!”儿子不相信地说:“我可以吃很多吗?”丁丁爸爸说是的。于是丁丁每天幼儿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奔向卧室拿糖吃。第一天晚上,丁丁一下子吃了五六块,各种口味的糖,想吃哪个拿哪个,一副满足幸福的样子。
小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丁丁问他妈妈可不可以请小朋友吃糖。丁丁妈妈说:“当然,这些糖都已经归你管理了,你可以自己决定。”丁丁特别得意地把一堆糖拿出来,请小朋友们分享,给他们挑着不同的口味。去超市的时候,丁丁爸妈专门带他去买糖果的地方,让丁丁随便挑,想买多少买多少。丁丁很惊喜,挑了半天,只买了四颗不同口味的棒棒糖。那一刻,丁丁妈妈好想哭,孩子要的,其实一点儿也不多,而父母却一直不敢相信他们。
一天丁丁爸爸回来,突然带回了两大包巧克力,说是送给儿子的,随便吃。丁丁吃了一颗,试探性地问了一句:“爸爸我还可以再吃吗?”爸爸说:“当然了,随你便。”于是一口气,丁丁吃了六颗巧克力。当天晚上,丁丁发烧了,病了好几天。病好之后,丁丁自己说:“巧克力不能吃多,一次只能吃一颗。”丁丁爸妈一点儿也没有责怪他,轻松地面对这一切,孩子终归是要自己长大的,身体的病好治,心理的病要怎么治呢?
随着糖果的放开,零食也完全放开了。丁丁爸妈还答应丁丁,每天都可以去超市选一样好吃的。于是每天放学后,丁丁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去逛超市,精挑细选,每次选一个一两块钱的牛奶糖或小果冻等,然后开心满足地享用着。逐渐地,对于糖果,丁丁已经视而不见了,连最喜欢的不二家牛奶棒棒糖也没什么兴致了,甚至有时需要父母建议才会吃一颗。去超市的次数也从每天一次改成了一周两次,逐渐一周一次都很少了,只是偶尔想起来了,就去买个喜欢吃的东西。家里的零食总是很多,随处可见,可更多的都成了别的小朋友来的时候的大爱,丁丁根本提不起多大的兴趣了。
随着安全感的逐渐满足,这段时间??两个月之后的现在,丁丁爸妈突然发现,丁丁再也不啃指甲了。原来,当父母把这些糖果零食不再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当做馒头米饭一样平常时,在孩子的眼中,不也就是馒头米饭吗?所以,不能够相信的不是孩子,而是成人那颗自以为是的心!而是成人随处都在的分别心!
这件事情让丁丁妈妈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孩子的安全感,明白了我常跟他们说的很多道理。
丁丁妈妈在满足孩子安全感方面,一直做得很好,除了限制孩子吃糖外,平时和我的沟通也很多,所以,我才能在一瞬间,判断出问题出在这里。若是换了其他的父母,我估计得和他好好聊上一段时间,才能分析出问题在哪里。
生命安全感的满足至关重要,怎么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东西、坏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你一定要坚持这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坏的,是坏东西,坏事情,那么,你的孩子,就一定会遇到这些所谓的“坏东西”“坏事情”,那么,所有的生命,在遇到“坏东西”“坏事情”的时候,都会起恐惧,都会导致安全感的缺失。
如果你坚持这世界上有很多的“坏东西”“坏事情”,那么,你就会让你自己、你的家庭和你的孩子,每天都活在地狱里。
反过来,如果你转个念,把你坚持认为的“坏东西”“坏事情”认为是“好东西”“好事情”,那么,没有生命会因为遇到“好东西”“好事情”而丧失安全感,相反,生命只会因为遇到“好东西”“好事情”而满足安全感。
糖果如是,零食如是,电视如是,游戏如是……一切如是。
一个连吃东西、看电视、玩游戏等等都被处处限制的生命,我们对自己说这是在培养一个自由的生命,我想,这是不大靠谱的。
一个连吃东西、看电视、玩游戏等等都被监视怀疑的生命,我们对自己说这是在培养一个高贵的生命,我想,这是很难成立的。
一个连吃东西、看电视、玩游戏等等都被说教训导的生命,我们对自己说这是在培养一个伟岸的生命,我想,这是自欺欺人吧。
也就是说,当生命连本有的天性都不被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这是在培养一个健康的生命,我想,这未免有点滑稽。
因为,根本上,你给予你眼前的生命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有多少,这个生命就有多少值得尊重、理解和信任。
所以,当你在当下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面前这个生命,你却说你将在未来收获一个值得尊重、理解和信任的生命,我想,这恐怕是无法成立的。
反过来呢?
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和生命太悲观、太紧张、太纠结。生活并不可怕,糖果也好,零食也好,电视也好,游戏也好,都是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
进一步说,糖果也好,零食也好,电视也好,游戏也好,都是美好的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逐渐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吃东西、看电视、玩游戏等琐事中,体悟到生命的美好,体悟到心灵的本善,体悟到人性的光辉,体悟到一切存在的本真啊。
我们要学会相信纯真的小生命,相信纯真的人性,相信人类朴素的天性。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放下自己的悲观、紧张、焦虑和不安啊。唯有这样,我们方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给予我们的孩子以“好东西”“好事情”。我们方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满足生命最重要的安全感。唯有这样,我们离真正的生命教育,离养育一个值得我们尊重、理解和信任的生命,才算是不远了。
当我们开始尊重、理解、信任生活(生命)的时候,生活(生命)也会回报我们以尊重、理解和信任。
这就是爱、尊重、理解、信任、接纳的价值和意义。
林老师寄语:
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和生命太悲观、太紧张、太纠结。生活并不可怕,糖果也好,零食也好,电视也好,游戏也好,都是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
5. 起床的故事
??从自己的心出发
山山妈是个成功人士,穿着职业,言语得体,性格风风火火,是个急性子。
山山是坐班车的孩子,所以我和山山妈见面很少,有一天,我接到她的电话,要求和我见面谈谈。
“林老师,我每天都算好了时间,6点20必须叫醒她起床,6点30前必须穿好衣服鞋子,6点40前要刷完牙洗完脸,7点前必须上完厕所,然后出门,7点10分正好赶上班车,然后我自己开车去上班,再晚就躲不过交通高峰了,就要迟到了。
“我每天时间算得可紧啦,不能有一点延误。问题是山山每天早上都跟我作对,不是不肯穿这衣服,就是不肯穿那鞋,要么不愿意刷牙,要么不洗脸,或者跟我耍脾气,或者就在厕所里不出来……我每天早上都耗尽耐心,到容忍的底线,先是好说歹说,不停催她,没有用了,实在受不了我就大发脾气,才能让她稍微快点,但经常她也会哇哇大哭,我还得哄她高兴……”
山山妈见到我,也不寒暄,就统统把心里话倒了出来,真是一个急性子,只是说着说着,她就掉泪了。
“林老师,现在,我每天睡觉前,心都发揪,对第二天早上的来临,充满恐惧。每天一醒来,想到又要去面对这充满紧张和纠结的一早上,心中就痛苦得不得了……我实在没有办法,实在受不了了,林老师,希望你帮帮我,怎么办啊?”
等山山妈平静了,我说:“我们来演个戏吧,现在,你头靠在这桌子上睡一会,假设这一刻,你是山山,我是你,我们来演一下起床的情景,可否?”山山妈疑惑地答应了。
山山妈在桌子上趴了几分钟,我问她:“舒服吗?”
“舒服!很舒服!”
我猛一拍桌子,使劲叫她:“起床!”
她吓了一大跳,整个人都蹦了起来:“林老师,你!”
“闭嘴,快点,都几点了,赶紧穿衣服。”
“磨蹭什么!快点!快!”看山山妈发愣,我使劲推了山山妈一把。
山山妈蒙了,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赶紧!你这个笨蛋!快点!还不去刷牙,你作死啊你!”我又使劲推了她一把,这回劲更大,她差点摔倒。“你干什么,林老师,你到底要干什么?!”我笑了,停下来,“对啊,你到底要干什么呢?”山山妈很聪明,沉默了一阵后说:“林老师,我明白了。”大概几个礼拜后,有一天早上,我遇见了山山妈,我问她:“怎么今天这么早,自己送孩子了?没坐班车?”山山妈:“是的,林老师,我还要跟你说会话。“林老师,和你聊完后第二天早上起来,我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美妙的一天又要开始了。时间快到了,我轻步走进孩子房间,正想叫醒她。忽然,我看见阳光照进来,照进我们的房间,窗外微风轻拂,花香通过微风飘进来,还有小鸟清脆的鸣唱声……一切是如此的美好,以前的我怎么就没有看见呢?我静静地呆了一会,看着阳光照在山山的小床上,被子上,看着孩子睡得香香的小脸,我感觉心里好宁静好宁静。我就这样静静地呆了几分钟,直到时间实在不能再晚了,才上去轻轻地叫醒她。
“奇怪的事发生了,以前我叫醒她,她一定满脸不高兴,有时还冲我嚷,有时在床上打滚,有时把自己埋在被子里哭,就是不愿意起来,这回却没有,一骨碌就起来了,很安静很快地穿完衣服起床了。更神奇的还在后面,接下来的洗脸、刷牙、上厕所、拿书包、拿玩具等环节,一切都顺利得不得了,准时得不得了,连送她去坐班车的路上,我们俩也是有说有笑,不着急不着慌的,跟以前太不一样了,整个早晨真的是充满了安详宁静。
“接下来的日子,几乎天天都是这样,我太享受这样的早晨了,这不,今天决定不坐班车了,我亲自送她来,山山可高兴了,一路上跟我说个没够,叽叽喳喳像早起的小鸟,孩子真是太可爱了,我太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时光了。
“谢谢您,林老师,无分别的爱,原来是这样子的啊。”
什么是生命呢?
首先,它不是机器,注定不能用粗糙的方法来对待它。什么是粗糙呢?不把生命当做世间最精美的艺术品来小心呵护的所有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就是粗糙。
你用粗糙的方式对待孩子,这个生命就会越来越粗糙,反过来呢?无分别的爱,表面看起来是给予孩子无边的自由,放开各种限制:糖果放开、零食放开、游戏放开、电视放开……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并且是属于相对简单外在的一面,真正关键的是另一面:对自身(教育者)心灵的无边严格。
关键是:你为什么要限制?怎么限制?你为什么要放开?怎么放开?你为什么要满足?怎么满足?你为什么要拒绝?原因又是什么?如果你说:你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或者是,你想这样,你想那样。也就是说,只是你的想当然。对不起,如果是这样的原因、理由和动机,你不管是限制孩子,还是给孩子自由,是满足孩子,还是拒绝孩子,所有的举措,都是基于盲目和非理性,恐怕,往往也都是错误的,会动辄得咎啊。这就叫粗糙。
反过来,你之所以要限制、放开、满足和拒绝,是基于对人性充分的把握,是基于对生命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个时候,你的限制、自由、满足、拒绝,就总会是理性的,正确的,并且是充满艺术和智慧的。
所以,关键是,你的心,是不是和孩子的心在一起。问题是,很多时候,就像山山的妈妈,我们连自己的心在哪里,都不知道!如此,我们还能知道孩子的心在哪里吗?我们还能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吗?
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实在是活得太粗糙了。
根本上,不是我们对孩子粗糙,是对自己也粗糙。
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净化和回归,是人性光芒照耀的结果。生命要发出人性之光芒,就不能对孩子粗糙,不能对自己粗糙。所以,我们除了要学会爱孩子,我们也要学会爱我们自己。
当山山妈妈学会静心,享受当下,感恩和满足,学会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学会爱自己,她忽然发现,真正的教育,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悄无声息地、自自然然地到来了。所以,她才会发出感慨:“无分别的爱,原来是这样。”
走上生命成长之路吧,所有的答案,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真正得解。
让我们借由爱孩子,走上爱自己的这条路吧。若任由粗糙带领,我们所给予孩子的,所给予自己的,往往是伤害,而不是力量和智慧。
根本上,驱使我们走上这条路,或者迫使我们走上这条路,这才是我们所最珍爱的生命、我们的孩子带给我们的最贵重的礼物,千万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珍惜。
当走上这条路,当从自己的心出发,我们会自然而然获知帮助我们所最珍爱的生命、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我们身边的伙伴,远离种种粗糙(不安、伤害、恐惧)的无上的智慧和艺术。
这是“无分别的爱”送给大家的终极礼物。
林老师寄语:
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净化和回归,是人性光芒照耀的结果。生命要发出人性之光芒,就不能对孩子粗糙,不能对自己粗糙。所以,我们除了要学会爱孩子,我们也要学会爱我们自己。
6. 把尿的故事
??关注内在的自我
一天上午,蛋蛋妈来找我,跟我说:
“林老师,跟您学了一年多,终于知道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感觉了。
“我家儿子有个习惯,每天早上6点多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叫醒我帮他把尿。有时候,我晚上睡晚了,早上正睡得香的时候,蛋蛋就总是‘妈妈妈妈……’地把我叫醒。我特别困,眼睛也睁不开,就迷迷糊糊地起来帮他把尿。有时候实在是困得不行了,就会让蛋蛋自己去尿尿。他不乐意,还在那儿一个劲叫我,我只得勉强爬起来给他把尿,很难受。
“有一天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就想怎么办啊,给他定规则?让他每天起来必须自己尿尿!但是,我想之前也不是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没有用啊。若是(说得)太严厉了,孩子感情上又会接受不了,搞不好还会吓着孩子。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呢?忽然,我想起您说的和心在一起,我一下子有点感觉了,我决定试一试。
“第二天早晨,蛋蛋照常把我叫醒,我帮他把尿后,对蛋蛋说:‘蛋蛋,妈妈想请你帮我一个忙。妈妈每天早上都特别困,特别想多睡一会,你以后能不能不叫妈妈自己去尿尿呢?你看,尿盆就在你的小床边,起来自己尿就好了。尿好后你可以接着睡,或者自己玩一会。这样妈妈每天可以多睡一会,可以多休息休息,你看行吗?’蛋蛋犹豫了一会,表示不同意:‘妈妈,我不想一个人,我想让你帮我把尿尿。’我就说:‘要不你试一试,你愿不愿意帮妈妈一个忙啊?实在不行,你再叫醒妈妈,好不好?’蛋蛋同意了。
“第一天早晨,蛋蛋醒来了,习惯性地依然像往常一样来叫我,我其实早已经醒了,忍住了不吭声,大概叫了十来声后,看我不动,估计可能是想起了昨天我和他的对话,就自己下床尿尿去了,尿完后爬到我身边,说:‘妈妈,我自己尿尿了。’我就顺势‘醒’了过来,对蛋蛋说:‘谢谢宝贝,谢谢你这么体谅妈妈,让妈妈好好睡了一会。只是,你今天还是把妈妈叫醒了,以后不叫妈妈好吗?你一叫妈妈就又醒了,又休息不好了。以后你自己直接去尿尿,尿完后睡会儿觉或者自己玩会,不来叫醒妈妈,好吗?’蛋蛋这回算是彻底明白我的意思了,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蛋蛋只叫了我三五声,就自己去尿尿了,尿完后自己去玩了。
“第三天早晨,蛋蛋只叫了我一声,就自己去尿尿了,然后接着睡觉。
“第四天早晨,有一个反复,蛋蛋醒来时看见我已经醒了,就让我帮他把尿,我就满足了他。我俩躺在床上,我好好地夸了他一顿:‘谢谢你这么体谅妈妈,帮妈妈这么大的忙,妈妈最近休息得很好,所以今天醒得早了。’说完我就好好抱抱蛋蛋。蛋蛋开心得不行,感觉自己好伟大好厉害,能帮妈妈这么大的忙了。
“从第五天开始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孩子每天都是自己起来尿尿,尿尿后该睡睡该玩玩,很自然而然地,就这样形成了习惯,再也不来叫醒我了。
“林老师,整个过程,我都在细细体会和感受着,体会着孩子的心,感受着我和孩子之间那无言的沟通和交流,真的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和心在一起吧。
“现在,我越来越能体会到,真正地和孩子的心在一起,真正地理解了孩子,理解了人性,让孩子爱我们、配合我们的方法多得是,并且,我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很乐意爱我们、配合我们。
“反过来呢,像以前,经常不理解孩子,经常自以为是,孩子就不配合,没办法,就只能动用规则,但是很多时候规则没有用,不仅没有用,往往搞得家庭气氛很僵。我记得有段时间我家墙上贴了一大张的规则表,结果,那段时间家庭气氛特别紧张,孩子不开心,我们自己也不开心。现在,家里的规则是越来越少了,每少一条规则,我对无分别的爱的理解就深一层次,对孩子的理解也深一层次。我现在的体会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好像并不需要规则,只要心到了,我们自然能找到更加健康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
最后,蛋蛋妈妈总结道:
“林老师,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只要心到了,事情就会很容易到位。反过来,如果总是从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只会适得其反。”
这位妈妈“开悟”了。学会和心在一起,真的是很不容易啊,需要我们用心、用心,再用心。
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都在关注外在的行为和成果,很多时候,人们忽略了,决定外在的行为和成果的,是生命内在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所以,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哪个才是教育真正应该去关注的,也就很清楚了。
关注生命内在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这才是教育应该努力的主要方向。
关注生命内在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就是和孩子的心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是一件很“机械”的事情,原因就是,大家忽略了,人是富有情感的生命,不懂得情感,怎么进行教育?而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别无他途。
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是一件很“工具”的事情,原因就是,大家忽略了,人是富有情绪的生命,不懂得情绪,怎么进行教育?而要理解孩子的情绪,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别无他途。
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是一件很“填鸭”的事情,原因就是,大家忽略了,人是富有意志的生命,不懂得意志,怎么进行教育?而要理解孩子的意志,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意志,别无他途。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是一件很“乖顺”的事情,原因就是,大家忽略了,人是富有思想的生命,不懂得思想,怎么进行教育?而要理解孩子的思想,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别无他途。
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是一件很“呆板”的事情,原因就是,大家忽略了,人是富有欲望的生命,不懂得欲望,怎么进行教育?而要理解孩子的欲望,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欲望,别无他途。
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原因就是,大家忽略了,人是富有自我的生命,不懂得自我,怎么进行教育?而要理解孩子的自我,除了时时关注孩子的自我,别无他途。
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时时和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在一起,就是和孩子的心在一起。
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随时随地,都在改变,都在更新,不和孩子的心时时在一起,不随时努力去跟进和了解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怎么展开教育呢?
即使我们竭尽全力,还经常会犯错误,更何况,当孩子遇见的是机械、工具、灌输、乖顺、呆板、想当然的教育,遇见的是不关注他们心灵的教育时,他们又要遭受怎样的罪责呢?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真的有能力理解和掌控自身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和自我?
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学会了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呢?
如果我们和自己的心都不在一起,我们真的可以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吗?
也许,我们真的只能从机械走向机械,从工具走向工具,从灌输走向灌输,从乖顺走向乖顺,从呆板走向呆板,从想当然走向想当然了。
同样,我们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随时随地,都在改变,都在更新,不和自己的心时时在一起,不随时努力去跟进和了解自己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怎么展开教育呢?
即使我们竭尽全力,还经常会犯错误,更何况,当我们把教育理解成机械、工具、灌输、乖顺、呆板、想当然时,当我们不和自己的心、不和孩子的心在一起时,孩子们又要遭受怎样的罪责呢?
所以,不和心在一起,真的能展开教育吗?或者,真的能展开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和人性教育吗?
不和心在一起,展开的,又究竟是怎样的教育呢?教育是所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是他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的互动,其间之变化多端,是完全灵动和不可预测的。显然,相对固定不变的所谓的规则在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实在是比较次要的。
靠简单不变的规则或者规矩来实施教育,而藐视这生命之间最重要、最丰富、最内核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之间的互动,是严重不靠谱的。
教育真正的重点和核心,绝不可能在规则上。那么,教育真正的重点和核心,又在哪里呢?除了和心在一起,哪里还有别的呢。所有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皆是心的显现。和心在一起,就是要去高度关注生命内在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
我,要去深入地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掌控它们。而不是将注意力,关注于外在的行为和成果。人性的规律是,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是在随时变动的,所以,真正的教育,或曰,教育的真正的智慧,必定也是流动无形的。如同流水,在每个独特的时机,在每个独特的环境,随机随景地流出来,慰藉彼此的心灵,滋养彼此的心田,绽放彼此的心花。
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真正智慧,是要去尊重、理解和接纳生命的每一个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要去和生命的每一个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深入沟通和对话,包括我们的,包括孩子的。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生命真正的通往幸福之道,就在这里。
生命教育、心灵教育、人性教育真正的皈依,也就在这里。
当我们开始去关注和理解生命的每一个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渐渐地,我们对自身的心灵的掌控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深入,同时,我们对孩子的心灵的了解也是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深入,有一天,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拥有了一个神奇的能力,那就是,我们能清晰明了地看到:
教育的关键在哪里,怎么把握之。
教育的时机在哪里,怎么抓住之。
教育的势能在哪里,怎么营造之。
教育的度和界限在哪里,怎么处理之。 ……
教育的智慧,会在我们的心中,自自然然、清清晰晰、明明了了地流出
来,随心而动却又毫不逾矩,变化无方却是恰到好处,看似无为实却无所不为……就这样,我们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和孩子的心在一起,让来自生命本源的智慧,无分别地,慰藉彼此的心灵,滋养彼此的心田,绽放彼此的心花。
林老师寄语:
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随时随地,都在改变,都在更新,不和孩子的心时时在一起,不随时努力去跟进和了解孩子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欲望等自我,怎么展开教育呢?
7. 被打的故事
??倾听来自心的声音
分享课上,叽叽喳喳,一片热闹,燕子老师正忙得不亦乐乎,一抬头,看见远处龙龙抢走了跃跃手里的娃娃熊,跃跃不干,让他还给自己,龙龙就怒了,一把去抓跃跃的脸,燕子老师吓坏了,幸亏没抓着,燕子老师正要说话,龙龙又去抓跃跃的脸了,幸好还是没抓到,燕子老师紧张得不行,正要开口,龙龙开始第三次抓跃跃,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啊,这回抓着了,跃跃一下子大哭起来。
燕子老师三步两步赶到,分开两个小伙伴,一把抱住跃跃,看看跃跃的脸上有3道明显的长长的血痕,燕子老师心疼极了,抱着跃跃,安慰跃跃。慢慢地,跃跃终于不哭了,平静了下来,燕子老师问他:“跃跃,龙龙抓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躲啊?”这一问坏了,没想到,跃跃又开始号啕大哭,这一回哭得时间更长。燕子老师没有办法,只能把疑问暂时压在心底,陪着跃跃发泄情绪。放学的时候,跃跃妈妈来接跃跃,燕子老师很抱歉地对她说:“今天我没来得及,跃跃被小朋友抓了,脸上有3道长长的血痕……”
跃跃妈妈急了,没等燕子老师说完,就一把拉过跃跃,看见脸上的血痕,就冲着跃跃大喊:“不是告诉你了吗?人打你,你也打他!怎么这么窝囊!记住,以后碰到这种事情就还手!记住没有!”跃跃木讷地点点头,被愤怒的妈妈拉着回家了。
燕子老师虽然很不是滋味,但是,她高兴的是:“问题的答案,也已经浮出水面了,这样,对接下来如何帮助跃跃,她胸有成竹了。”第二天早上,在户外活动时,燕子老师抓住机会和跃跃进行了单独的沟通:“老师知道你昨天为什么被抓了?”“为什么呀?”“是因为你没有躲!”“老师,这不是废话吗?”“那你为什么不躲啊?”
“……”跃跃不吭声了。
“老师知道!”
“老师,那你告诉我啊,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你其实想躲,但是想起妈妈让你打,你又不想打,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躲,还是打,打,还是躲,躲,还是打,打,还是躲……老师想你心里一定很纠结,导致大脑一片空白,不知该怎么反应了,于是就被抓了。”显然,这个答案完全出乎跃跃的意料。跃跃沉思了好一会,说:“老师,你真厉害啊,真的是这样,你是怎么知道的?”“昨天你妈妈告诉我的。”“老师你骗人,昨天妈妈没跟你说话。”“但是妈妈跟你说的话我听见了啊,于是老师就知道答案了。”“……”跃跃又不吭声了。“跃跃,你认为妈妈说的话对吗?”“我不知道。”“那你自己怎么想的?你想打龙龙吗?”“我不想!”“你其实就想躲,躲过去再想办法,是不是?”“是!老师,你怎么知道的?”“老师了解你啊。但是,妈妈又让你这样做,你自己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啊?”“老师,我不想听我妈妈的,你告诉我怎么做吧!”“跃跃,老师要告诉你,你不用听任何人的话,包括妈妈的,也包括老师的,你只需要去听你自己内心的话。”“这是什么意思?”“你对如何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包括抢玩具的事,是不是有自己
的想法?”
“是啊。抢就抢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很好啊,这就是你自己的办法,那你有时候会不会委屈呢?会不会生气呢?”“有时候也会,那我就跟他好好商量,实在不行,我也会冲着他喊……有一次我生气了就是这样做的。”“有时候是不是也会没办法呢?”“有时候也会,但一般总是能想出办法的。”“也就是说,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它会告诉你怎么做,你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心声去做就行了,是不是?”“是的。”“实在不行,你还可以来找老师帮助,是不是?”“是的,老师。”“看来你方法很多啊!那你现在怎么看待妈妈的话?”“老师,我不听她的,我听我自己的。”“如果妈妈的话是对的,你又不听,这样好吗?”“不!我自己的声音才是对的!别人再对,那也是别人的,不是我的!”这回轮到燕子老师惊讶了,5岁左右的小朋友,竟能说出这样的富有哲理的话。
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人,我们有幸,总是能听到这样的富有哲理的话。孩子是我们精神上的导师,而我们,只是引导他们打开自身心门的仆人。生命的心门一旦打开了,智慧就会源源不绝地流出来。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就是白纸,是无知的,需要我们先给他打好底色,搭好框架,甚至很多时候,需要手把手教会他怎么做,怎么说,这样才行,若任他自由发展,就会长偏。这自然也是教育,只是,这是第三第四流的教育,如此而已。
各位,要小心,这样的教育一多,只会慢慢地,把我们的孩子,教成机器,教成木偶……
这还不可怕,最要命的是,这更会让我们的孩子的内心纠结不已!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教育,根本不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也不让孩子去倾听内心的声音,而是强行地灌输,强行地侵略,这个时候,这个外在的声音,和孩子内在的声音,就会起剧烈的冲突,跃跃被抓这件事,只是这种冲突的万分之一的显现而已。
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摧残和破坏。当一个人的内心经常被这样灌输、侵略、摧残和破坏,经常被这样强烈的纠结占据着,他还能成为怎样的人呢?他还能活着,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只是,虽然活着,生命的色彩和灵动,生命的创造和活力,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枯萎凋谢了。真正的教育,首先要搞清楚,真正的老师,到底在哪里?除了我们的心,上哪儿再去找一个好老师呢?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就很清楚了。每个人都有心,每个人的心都一样地博大、光明、宁静、致远……所以,每个人都拥有无分别的真善美,每个人都是值得爱,值得尊重、理解、信任的。每个生命是如此尊贵和平等,因为它们都有同样的本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扇尊贵和平等的本心之心门,慢慢打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知晓,如何去和自己的心沟通,如何慢慢打开这扇尊贵和平等的心门。这是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人性教育的唯一的目标,也是唯一的技巧,老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心门打开来,心声流露出来,智慧流露出来,人性的光芒照射出来,我们只需要跟随着、倾听着、理解着、欣赏着、接纳着……偶尔帮助一下、引领一下。就是这样尊重着、陪伴着,没有任何扰乱,任何侵袭,任何破坏。渐渐地,心门越打越开,光芒越来越盛,渐渐地,神圣的人性之光开始照天彻地,就这样,我们拥有了伟岸而自由的生命。
林老师寄语: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就是白纸,是无知的,需要我们先给他打好底色,搭好框架,甚至很多时候,需要手把手教会他怎么做,怎么说,这样才行,若任他自由发展,就会长偏。这自然也是教育,只是,这是第三第四流的教育,如此而已。
8. 怪癖的故事
??爱不需要理由
牙牙有个怪癖,每次洗手的时候,趁老师不注意,就把毛巾往马桶里扔。主班毛老师和家长沟通这个问题,没想到妈妈说,在家里也这样,已经一年多了,怎么说怎么惩罚都没用。毛老师和家长聊了很久,还是找不出原因在哪里。但是,老师和家长达成一致,之后对这种情况,对孩子不予以批评和指责,而是以包容为主。
一次手工课上,毛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超级大的纸壳马桶,然后组织大家开始扔毛巾比赛,看谁能把毛巾准确扔进马桶里面,次数多的人获胜,奖品是举着马桶绕教室三圈。
这个游戏可把大家乐high了,牙牙更是high得都快疯起来,毛老师不停变化玩法,大家几乎整整一个上午都在玩这个游戏,开心得不得了。别看牙牙经常扔,但扔得并不准,但是,他很开心很开心。游戏结束后,毛老师把纸壳马桶放在教室一角,跟大家说:“以后大家可以在游戏时间自由玩这个毛巾扔马桶游戏。”
毛老师发现,渐渐地,大家对这个游戏的热度很快就下来了,但牙牙的兴趣一直不减,他总是找小朋友玩这个游戏,偶尔趁老师不注意,也继续跑到后面的厕所里,往真马桶中扔毛巾,老师们就当作看不见。虽然牙牙还扔,但是频率显然比原来小多了。
有一天,牙牙跑来找毛老师:“毛老师,×××把马桶踩扁了!”
毛老师:“那你想怎么办?”
牙牙:“我还想玩。”
毛老师:“那怎么办啊?”
牙牙:“毛老师,你把它修好吧。”
毛老师:“你自己试着修补一下好不好,修不好再来找老师。”
牙牙:“好吧。”
牙牙就自己去修马桶了,还找了小丫一起来帮他,修理一个踩扁的马桶可不容易,当天牙牙花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有修好,小丫不耐烦跑去玩了,剩下他自己一个人还坚持修着。
毛老师就跑过去帮他,修着修着,毛老师说:“这破马桶修好了也是破马桶,要不我们把它改成别的东西吧!”牙牙一下子来了兴趣,问毛老师:“改成什么呀?”毛老师问他:“你喜欢什么呢?你喜欢什么我们就改成什么。要不,我看你喜欢踢球,就改成足球吧。”
牙牙举双手同意,两人一起努力,很快就把纸马桶改成一个足球了,还在中间夹了一块毛巾,毛巾的一个角还露出来一点,提着这个角就可以把整个球都提起来了。
牙牙提着这个足球,可真是爱不释手了,马上就呼朋唤友玩去了。
牙牙玩这个纸足球玩了好长一段时间,坏了修修了坏的,毛老师也记不起来玩到什么时候才不爱玩的,只是,毛老师记得很清楚的是,从此后,牙牙再没有往马桶里面扔过毛巾。
很多时候,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是可以找到原因的。找到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生命成长。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会百思不得其解,那也没有关系,只需要我们坚信:虽然我们不知道原因,但是,一定有原因,并且,不管是什么原因,对于这个孩子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么办,也就很清楚了,去多多尊重他、顺应他、满足他,这样,肯定错不了。把握了这个原则,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创造出种种的方式方法,帮助生命成长。
这样的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自由而欢畅的。教育的方式看起来千变万化,区别很大,但是,教育的本质和精髓,是无条件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个却是从始至终,没有改变也无需改变的。所以,关键不是知道不知道,而是是否愿意去选择尊重、理解和信任。关键在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心,放在和孩子的心同样的高度和角度,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心,放在和他人的心同样的高度和角度。
我们总是喜欢把孩子的行为分成三六九等,贴上种种标签,好的赞美、强化,坏的否定、纠正(此即为“有分别的爱”),可是,这所谓的好坏,只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从孩子的角度看呢?
把生命的视角再拉长一点,来看看成年人,每个成年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怪癖,你认为你自己的怪癖合理吗?能接受吗?需要别人尊重吗?需要别人干涉吗?需要他人来强行抹掉吗?
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每个生命,在骨子里面,在灵魂深处,都是需要他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都是需要他人的无分别的爱;都是需要他人从自己的角度来考量问题,来尊重、理解和信任自己。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所需要的,也给予他人呢?
问题出在哪里呢?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爱,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但为什么,我们会困难重重呢?
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获得过充分的“无分别的爱”。我们一直得到的,是“有分别的爱”。在成人眼里,作为孩子的我们,总是在犯很多错误,总是充满不完美,因此,伴随我们生命的,总是无数的否定、指责、扭曲和变形。显然,“有分别的爱”,借着种种无比崇高和正确的理由,在无尽的岁月的侵袭中,早已经把我们的心灵,冲击得七零八落,毁坏得千疮百孔。我们就这样长大了,我们的心灵伤痕累累,虚弱无力,导致我们除了向外面(向孩子向父母向配偶向朋友向金钱向物质向地位向名声……)无尽地索要(以弥补虚弱的心灵)外,再也没有多少余力余能给予他人了。
难道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子子孙孙,依然过着像我们过去那样的受伤的生活,长大后,依然像我们这样的无法和无能,依然像我们这样的因为心灵上伤痕累累而“虚弱无力”吗?
时代的进步,归根结底,要归到教育的进步上。
我们之所以比我们的父母辈更健康、更幸福、更出色,是因为我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
而要我们的儿孙辈,比我们更健康、更幸福、更出色,也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得到的教育,要比我们的更好。所以,请以“无分别的爱”,代替“有分别的爱”吧。你当知晓,给予你最亲爱的孩子最好的东西,不如给予最好的你。遇见拥有无分别的爱的能力的教育者,才是你孩子一生最大的幸运啊。你可以,给予你最亲爱的孩子,这个人生的最大的幸运吗?
林老师寄语:
教育的方式看起来千变万化,区别很大,但是,教育的本质和精髓,是无条件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个却是从始至终,没有改变也无需改变的。
把生命的视角再拉长一点,来看看成年人,每个成年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怪癖,你认为你自己的怪癖合理吗?能接受吗?需要别人尊重吗?需要别人干涉吗?需要他人来强行抹掉吗?
9. 幽默的故事
??做一个好玩的教育者
有一次,3岁的亮亮没站稳,头碰在钢琴上了,正哭丧着脸,王老师说:“恭喜你,你终于有机会碰到你的头了。”亮亮咧开嘴乐了。
有一天,吃饭时,4岁的小宝又把汤洒了,衣服全湿了,他对着衣服郑重地说:“恭喜你,你又喝水了。”
有一次,分享课上,贝贝带来的爆米花撒了一地,张老师就说:“哎呀,一会就长出一堆来了。”孩子们就笑,纷纷嚷着:“都长出什么来啊?章鱼?狮子?大树?玉米?星星……快躲啊快躲啊,一会全长出来了。”
有一天,泽子摔了一跤,燕子老师取笑他:“今天摔跤时捡到啥宝贝了?”泽子严肃地说:“老师,今天啥都没有捡到,只捡了一根头发。”
有一次,我在离幼儿园几十米的路上遇见6岁的小欢,问小欢:“花径美德幼儿园怎么走啊?我迷路了,告诉告诉我该怎么走吧。”小欢笑得不行,故意给我指了一条弯路。
有一天,我一早站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安仔来得挺早,只是噘着嘴,满脸不高兴的样子,妈妈说,问林老师好,结果安仔瞪了我一眼。我笑着说:“安仔,你这个问候也太酷了,来,再给老师来一个。”安仔不好意思地溜进了幼儿园。
有一次,我听说安安和宝宝恋爱了,就对安安说:“我听说你们班张老师恋爱了,你知道什么叫恋爱吗?”安安郑重地说:“我又不是她男朋友,我怎么知道。”
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正好今天早上是5岁的宁宁值门岗,宁宁奶声奶气地说:“林老师,你是领导,怎么能最后一个才到呢?这样可不好,下次不要这样了。”
有一次,小宇磕在鞋柜上了,脑袋鼓起一个包,哭个不停,李老师跑过来,端详着他的脑袋,对小宇说:“小宇,你这回成大头儿子了,今天下雨不用打伞了。”小宇扑哧就乐了。
有一天,我和乐乐在操场上玩,夏天,草长得很茂盛,乐乐看着这些草就发愁:“哎呀,这草长啊长啊长,都长到天上去了,人上哪去啊?”他就愁人没地方呆了,真是可爱。我跟乐乐他爸说:“老杨,乐乐和我说,草长到天上去,人就没地方呆了。”乐乐爸爸说:“这孩子真能想。”这样的趣事天天都会发生在我身边。
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快乐无比!
每天都是无数的欢乐开怀。做一个好老师很简单,会经常开怀大笑就可以了。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也很简单,会经常开怀大笑就可以了。做一个好父母,也是如此的简单!给大家一个好老师、好父母、好人的标准:好玩。好玩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好老师、好父母、好人。
讲生命讲心灵讲人性或许听不懂,讲好玩,这可是人人都懂的。当然,你可以不同意,你也可以坚决反对。你或许还会说,傻子每天也乐呵呵的,就是好什么什么了?哎,好老师就是一个傻子,一个很单纯的傻子啊。你想,若不是傻子,若不是极单纯的傻子,他怎么可能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的言谈举止都是好的善的美的呢?可不,也就只有傻子才能这样想,这样做了。是呀,但凡聪明一点,他就应该对过去、现在、未来都忧心忡忡、未雨绸缪、深谋远虑啊。这样一来,可真是愁啊,都快愁死了。过去、现在、未来,本来无别,一样都是愁。反过来,过去、现在、未来,本来无别,一样都是乐。
林老师寄语:
好玩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好老师、好父母、好人。
10.狗屁的故事
??语言和力量
光光最近特别爱说“狗屁”、“臭”之类的话,妈妈很发愁,就来找孙老师。妈妈:“孙老师,最近光光在幼儿园是不是也总说脏话?”孙老师:“是啊,总说‘狗屁’‘臭’之类的。”
妈妈:“那怎么办啊?这多不好啊!可不能老说脏话。”
孙老师:“你特别在意他说这些吧?”
妈妈:“嗯。”孙老师:“你是不是觉得他这样很不礼貌?”
妈妈:“是啊,特别难听,这样下去怎么办啊?”
孙老师:“你很担心这些语言对他大了会有影响吧?”
妈妈:“是。”
孙老师:“难道真不能说吗?”
妈妈:“噢。”
妈妈没再说什么,自己想了想,她毕竟是参加过花径系统培训的,很快也想明白了,回家时对孙老师说:“我尝试着这段时间不去理会这个。”
妈妈后来跟孙老师“汇报”:“我发现很奇怪,以前老管他说他,不让他说脏话,好像是越管越来劲,说得越多。后来决定放手了,不理会了,慢慢地这段时间孩子就说得越来越少。”
孙老师插了一句:“是啊,在幼儿园我也完全没有听到他再说这些。”
妈妈:“现在是越来越能体会林老师说的‘自己的心放下来,孩子的心也就自然放下来了’。越纠结,越成问题啊。”
孙老师:“林老师说过,当你把一件事真当回事时,它就真成事了。”
妈妈感叹道:“以前总觉得林老师把一切都看得很简单,之前自己总是怀疑,不怎么理解也不怎么相信,但现在看起来,真理就是很简单的。
这段时间我又仔细复习了林老师给我们讲过的(内容),发现其实只是看起来简单,细细一想,(内涵)深得不得了。”
孙老师:“林老师总跟我们说,简单也好,深奥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按此行动,就能受益。”妈妈:“是啊,谢谢老师,我自己要多学习,快成长。”
孩子为什么要说脏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说脏话会带给生命“我有力量”的感觉,
所以,几乎每个孩子,在某个阶段,都会爱说脏话。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当然是好事!
这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很好的力量来源之一。我们只需要尊重他、理解他、接纳他,当这个时间段过去后,脏话会失去新鲜感,也不会再带给生命什么力量感了,孩子也就不说脏话了。大家看见没有,生命从来就不会去做任何没有意义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始终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了生命?什么时候,脏话会持续有意义呢?当生命说脏话的时候,当他在感受“力量感”的时候,他被管教、被打击、被训斥……这个时候,他的“力量感”被剥夺,被威胁,他就需要从脏话中持续获得“力量感”,来支持自身生命的前行。于是,这个脏话,就会陪伴他,直至一生,就像我们现在,脏话那是多得很,心底深处全是无名邪火。我并不是鼓励孩子说脏话,只是跟大家分享科学、真理、人性和规律。说到这里,有的父母可能会很不认同,说只要严格要求,就不怕孩子不听话,不能惯了他这毛病。但在种种暴力和威胁的严格管教下,孩子是不会说脏话,但只是不在口头上说而已,他会:嘴上说“叔叔好”,心里骂“这个混蛋”。嘴上说“老师好”,心里骂“×××”。嘴上说“小宝好”,心里骂“这个傻×”。 ……
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你宁愿追求这个,也不允许孩子说脏话,你要这样,我也无话可说了。
很多时候,我们这么执拗,就是要赢这赢那,就是要补偿当初不被允许说脏话而在内心深处积累的深深的“无力感”和“挫折感”。
所以,说脏话和说礼貌的话,都是生命成长的必需,需要引导,而不是管教。
不管孩子说什么,统统予以最高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予以完全的接纳。
“无分别的爱”不是“不管”,而是最高的接纳,千万要搞清楚这一点。
什么是最高的接纳?就是你的内心要完全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孩子,在此基础上,你的每一
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是接纳孩子的,而不是逼着自己不说话,但是眼神和表情里面,全部都是焦虑、紧张、生气、害怕、厌恶、提防、绝望、无助……如果是这样的“不管”,那你还真不如骂孩子一顿好了。
你骂孩子一顿,孩子心里还舒服点,也许是犯错了,但被你骂一顿,双方扯平,接下来,继续这个游戏:继续“错”,继续骂,继续“扯平”,继续……
很多家庭就是在永恒地玩这个游戏,彼此不亦乐乎。
反过来,父母装做不在意、不说孩子、不骂孩子,其实心中充满在意,通过所谓的“温柔”“无助”间或“严厉”的眼神和表情来控制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站在“道德低地”,好像什么都是他的错(因为爸妈伪装得很好啊),但是基于天性他又不得不发展自己的生命,他又不能放弃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这个生命会一辈子背负犯罪感和负疚感前行,这个生命就实在是太可怜了。所以说,如果是这样的“不管”,还真不如骂孩子一顿好了。
你的家庭,是哪一种呢?希望读到这个地方,每一位父母能慢慢地建立起一个共识:无分别的爱,关键是心在哪里,是有没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生命、心灵、人性的角度,来尊重、理解和信任。
关键是,要把我们自己的自以为是,要把我们自己的无知和偏见,统统放下来。真正的教育,其实只有一个关键点:心在哪里,而不是方法在哪里。
方法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一件事情,当下至少有3种解决的方法,包括
孩子说脏话,你也并不是不可以骂孩子、不可以批评孩子、不可以说教孩子,关键不在方法,而是当下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基于你的自以为是,是因为你的自我管理出了问题,还是真正基于对生命和人性的深深的了解和接纳?
无分别的爱是生命教育、心灵教育、人性教育中最高深的学问,也是最简单的学问。当你的心没有放下来,没有到位,它就是最高深的学问,当你的心彻底放下来,彻底到位,它就是最简单的学问。
高深,还是简单,取决于你,是否真的愿意诚实而勇敢地,直面自身的真实的灵魂。取决于你,是否真的愿意,将主要精力用于改变自己,成长自己,而不是孩子。
林老师寄语:
我们只需要尊重他、理解他、接纳他,当这个时间段过去后,脏话会失去新鲜感,也不会再带给生命什么力量感了,孩子也就不说脏话了。
11.“撒谎”的故事
??没有压力的世界
故事一
周一晚上,陈老师给皮皮提裤子的时候,发现裤子鼓鼓的。
陈老师:“皮皮,这是什么啊?”
皮皮:“没什么,真的没什么。”
陈老师:“让老师看看吧,都装了些什么啊?”
皮皮:“……”(皮皮不敢给老师看,小手一直压着裤兜)
陈老师:“你担心老师会说你,是吗?”
皮皮:“嗯。”
陈老师:“老师特别想知道你装的是什么,不管你装的是什么,老师都不会批评你的。”皮皮听到这里,点点头,慢慢地把手从口袋里拿了出来,一看,是一大把彩泥,还有娃娃家的珠子,项链,纸叠的飞机等等。陈老师:“哇噻,皮皮,你的口袋里这么多的宝藏啊,老师都惊讶了,看来你的口袋真是百宝箱啊。”
皮皮:“嗯,我就是想玩这个彩泥,我想把它拿回家去玩。”
陈老师:“嗯,你可以拿回家,之前请先和老师说一声,好吗?
老师找不到了,会着急的,别的小朋友想玩的时候找不到了也会着急的。”
皮皮:“嗯,陈老师,那我现在就跟你说,我想把彩泥拿回家玩去。”
陈老师:“你实在想把它拿回家去玩吧?”皮皮:“嗯。”陈老师:“好,咱俩做个约定,老师同意你今天晚上拿回家去玩,但是明天早晨一定记得要把它拿回来,要不然明天小朋友要玩的时候找不到了,老师就没有办法帮助小朋友了。你看这样行吗?”
皮皮:“好吧。”
陈老师:“皮皮,还有这么多别的东西呢,这样,你一天选择一样,可以拿回家玩,其他的放在幼儿园,可以吗?”
皮皮:“嗯。”
最后,皮皮还是选择拿彩泥,把项链等送到娃娃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皮皮很遵守约定,把彩泥拿回来了。
故事二
有一天上午,窦老师发现小齐兜里装了很多气球,挨个给大家发,边发边说:“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发给你们,每人都有份。”
窦老师心想:“好大的手笔啊。”
下午的时候,窦老师准备明天的课,需要一些气球,她打开储物箱后发现,原来一大袋子的气球,已经所剩无几了,窦老师这才明白了小齐的大手笔是怎么回事。
窦老师把小齐叫过来,平静地说:“我准备明天上课,和小朋友一起玩吹气球的游戏,可是,你看,现在气球都没有了,我很着急,怎么办啊?”
小齐倒是敢作敢为:“老师,我拿了,我已经帮你发给他们了,每人都有,你就不用再发了。”窦老师哭笑不得:“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玩气球啊?”小齐:“是。”窦老师:“那咱们把明天的课,改到今天,每人一个,其余的气球,请你帮我收上来,还给我,好吗?”
小齐:“好的。”小齐去要气球,有的孩子很好说话,一要就给。有的孩子则根本就不给,说你送给我了,就是我的东西了,你就不能要回去。
小齐就来找窦老师求助,窦老师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自己想办法吧,还有10分钟时间,你抓紧吧。”
小齐只能自己想办法,下面是他的办法的集合。
其一:你先还给我吧,等我妈妈买了,我再给你,明天我就让我妈妈去玩具店买去。
其二:你同意还给我,我就给你当金刚(铠甲勇士里的),不给我,我就不承认你是金刚。其三:我马上就要过生日了,你还给我,我就请你去我们家吃蛋糕。
其四:你还给我,今天吃饭,我不站第一,我把第一让给你。 ……孩子有的是办法。
故事三
幼儿园给学前班配了一大盒彩笔,这盒彩笔是全新款式的,跟以前的都不同,不仅环保,而且外观精致,非常好看,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上手工课的时候,一会就被大家领光了。
每天放学离园之前,小朋友们都要把书啊笔啊玩具啊等都归位的,可是当天晚上,张老师发现,盒子里面的彩笔,只剩下几支了,其余的则不见踪影。
过了一会,泽子妈妈拿来了两支笔,说在泽子的书包里看见的,不是他们家的,估计是幼儿园的,就给送来了。
张老师感谢了泽子妈妈,但是,其他的呢?还差好多呢。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张老师说:“老师有一件特别伤心的事情,大家看看这个盒子,本来这个盒子里面的笔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但是现在就只剩下它们这几个了,孤苦伶仃的,它们肯定特别伤心,你们愿意把其他的笔送回来,让它们团圆吗?”
孩子们纷纷说:“愿意。”
孩子们有掏书包的,有掏兜的,把笔都放回来了。
这回大多数的笔都回来了,但是,还是不完整,还差四支。
张老师说:“哪里还有呢?笔笔们还是没有团圆啊?”
这时本本说,我这还有两支。
哦,这回就只差两支了。
张老师看看大家,大家都说:“没有了。”
张老师说:“哎呀,大家看看啊,盒子的家族成员还是不齐全啊,这样多可怜啊。”
泽子看看张老师,然后说:“老师,我兜里还有两支,我妈昨天没还完。”
这盒彩笔现在还在学前班里,一支不少,我想,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吧。
孩子们真是可爱。
大家可能会问,这几个故事里面没有什么“撒谎”啊?怎么叫“撒谎”的故事呢?
是啊,起这个名字,就是想和大家分享,没有“撒谎”这回事。
当你认定孩子会撒谎时,撒谎就一定会存在。
当我们不这么认为的时候,它也就不存在了。也许,对很多家长来说,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好理解,那么,我们来换个说法。先来问大家一个关键的问题:撒谎是怎么产生的?很多父母认为,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撒谎嘛,那一定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我们的孩子就遭殃了,连带我们自己,也会遭殃。
我的答案是:有压力,就必然有谎言。
压力从哪里来?有分别、有好坏、有对错……有分别的爱,是压力的源泉。
有了压力,原本自然本真纯净的心,就会在压力下,渐渐扭曲、变形,当心灵扭曲变形的时候,所谓的道德问题、所谓的谎言,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所以,从根本层面而言,哪里有什么道德,而是人性的规律如此。
没有压力,自然健康长大的孩子,心灵是自然本真纯净的,自然而然就会展现人性的光辉。
而在重重压力下长大的生命,心灵不可避免地扭曲和变形,自然而然地,人性的光辉就被尘封了。
所以,根本上,没有什么道德堕落,没有什么好人坏人,而是人性的根本的规律在起作用,如此而已。
不要认为,压力才是教育,孩子有好有坏,不管教不行,要有分别,要防微杜渐。但是,人性的规律告诉我们:没有压力,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没有压力,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在我的幼儿园里,有一句经典语录:如果你把孩子的某个“问题”当作问题,那它就一定会真的成为问题。为什么?当问题了,压力就出去了,伤害就出去了,孩子的心灵就会受伤,就会扭曲和变形,就会没有能力,就真的形成问题了。反过来呢?没有问题,压力就没有,伤害就没有,孩子的心灵依然是这样自然本真和纯净,充满力量,充满智慧,就不会有问题。
所以,教育的真正的规律是什么呢?心想事成啊。有分别的爱,你认为孩子不够好,他就一定不够好给你看。无分别的爱,你认为孩子好得不得了,他就一定好得不得了给你看。这不仅仅是信念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性的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决定的。
无分别的爱的形式,看起来是如此简单,说到里面的内涵,就是人性的至深的规律和法则,它不是某个人的爱好,某个人的理想,而是源于不易的普遍人性的根本规律和法则啊。
再回到说谎问题,生活中充斥了谎言,为什么?
这不是没有压力的原因,恰恰是压力太多太大的原因,恰恰就是所谓的有分别的爱,恰恰就是所谓的好坏、所谓的对错……造成的。
各位,好好问自己一个问题:没有压力存在,我们需要撒谎吗?
像上面所讲的故事和情景,在不懂生命教育、在实施有分别的爱的成年人手中,是很容易演变成一场侦破与反侦破、斗争与反斗争、恐吓与反恐吓、说谎与反说谎的战争的,并且,我们还会给自己一个崇高的标榜:教育!其实,这只是人性被尘封的生命基于自身的鄙陋无知而上演的一个拙劣的把戏,如此而已。
只是,我们可怜的孩子,说谎只是其不多的可供选择的反抗方式之一,只是其不多的可以选择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若是连说谎都不被允许,这个孩子,也真不知道是怎么样才能够“活”下来了。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此时此刻,我们不仅要可怜我们的孩子,更要好好地可怜可怜我们自己。想想小时候,如果没有谎言的帮助,我们真的能够从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下“活”过来吗?
亲爱的各位父母,这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尽量少给予压力,尽量少给予伤害,尽量多给予无分别的爱。
林老师寄语:
有了压力,原本自然本真纯净的心,就会渐渐扭曲变形,当心灵扭曲变形的时候,所谓的谎言,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此,从根本层面而言,人性的规律正是如此而已。
没有压力,自然健康长大的孩子,心灵是自然本真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aojiao/99790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