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次讲解还是不懂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中考复习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未知数,但学生为什么还是无法理解未知数的概念呢?

  如果这时候老师问学生:“你们在小学没学习过添括号题吗?”并在黑板上写下“35一()=18”说:“这就是你们小学时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把两个月牙面对面的括号调换位置,反过来让两个月牙背对背地排列,这不就是吗?”这时几名学生立即鼓掌欢呼起来,说“这回全明白啦!”

  一个人善不善于学习,主要在于他能否看出表面上不相似的两个知识之间隐藏着的相同点,在别人看不出相似的知识之间你利用了它们之间的相同因素,而使得这个本来很难学的知识一下子变得十分容易,这时的同化学习策略便实现了它的方法论意义和智慧价值。

  同化也叫“吸收”,即主体把客体变成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同化学习策略是促进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智慧。因为在理解、记忆与思维过程中,几乎无处不潜在着知识之间的彼此同化效应。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人们会自觉地运用同化学习策略。

  同化学习策略说到底就是一种知识迁移,是大脑中的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之间,依据彼此相似性关系所发生的一种正迁移过程。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如果头脑中有一个或若干个相似的知识,那么,这些相似的知识便会帮助同化这个新的陌生知识,因而使新知识的学习变得容易。如果大脑中没有相似的知识充当原有固定点知识,那么,这个新知识就特别生涩难学。有些时候,即使个体大脑中已经有了相似的知识,却想不到去用它同化新知识,或者看不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性,那么,也会影响个体对新知识的学习。所以,培养孩子异中见同的学习思维方式,是使他们掌握和运用同化学习策略的根本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变得善于异中见同呢?

  在学习过程中,您的孩子是否常常会觉得有些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有些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事实上,这都是在孩子的意识之下,存在着的知识之间很隐蔽的相似关系在起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及时地有意识地看到它们的存在,那么,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得很机智巧妙。

  首先,人类的智慧离不开异中见同,也离不开同中见异。一名中学生考试时,算题马虎,往往是依据试题的一些表面特征把它看成是过去自己算过的某一类型题,于是套用现成的方法,陷入了出题者设下的智力圈套,这是因为他没有同中见异的结果。而学习尖子生大多明白这样的道理:如果发现有一道题太简单了,和自已经常算的那种简单题非常相似,那么就一定要注意,看看它与见过的简单问题之间是否存在隐性的差异。

  其次,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相同的知识同化差异的知识,会使学习变得容易;通过学习获得相异的知识,使认知结构发展,智慧增加。获得相异的知识,是学习的目的;利用相同的知识是促进学习的手段。获得相异的知识智慧才会发展,才会有成长和进步。

  再次,为了促进孩子同化学习策略的有效形成和发展,在训练同化学习策略形成过程中,从各种各样的相似关系训练入手,以促进异中见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因此,当您的孩子因为某个知识学不会或学不好时,您不妨引入他熟知的知识充当原有固定知识点,让他去发现其中的异同,这样就能更好的同化新知识,达到真正吸收的目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hongkao/652276.html

相关阅读:2017中考数学二次函数的4个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