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让语言洒满七彩阳光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快速作文技巧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文采”,意思是“华丽的色彩”,但是“有文采”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华丽,它需要思想做支撑。“有文采”概括起来应具备如下特点:(1)富含哲理,耐人寻味。(2)富于变化,错落有致。(3)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要使你的语言具备上述特点,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一、巧用修辞

  修辞的作用就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修辞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

  1、巧用排比

  排比就是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给人以整饬美。如:

  (1)“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心无价》)

  (2)思想是人生的一种的境界。浮躁的生命容不下浩瀚的思想,浅薄的生命装不下广博的思想,低俗的生命不理解崇高的思想,渺小的生命仰望于伟大的思想。思想形成在博览群书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产生于历尽艰辛后的总结经验,独辟蹊径。(《思想是智慧的路标》)

  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排比修辞,(1)段从不同角度阐述什么是“孝”,告诉读者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因为“孝”是无法弥补的。(2)段运用排比修辞,使整段文字朗朗上口而又富含哲理。

  2、巧用比喻

  比喻是用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如:

  (3)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挫折中的一阵清风,当你惊慌失措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凌乱的思绪;母亲是荒寂时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生辉,闻一下沁人心脾;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辨不清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母亲》)

  (4)我的生命是一条船,母亲是长天,父亲是大海,老师是风帆,朋友是港湾。于是我有了无限的感动和无穷的幸福。岁月如歌,余音绕梁;好友如诗,句句悠扬。(《感谢生命》)

  两段文字把比喻、排比相结合,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刻化,让读者明了于心又回味无穷。

  3、巧用拟人

  拟人可以使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因而能增加语言的审美效果。如:

  (5)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草蔓延漫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碍住她行路的脚丫,而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春草散章》)

  (6)春天必然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春之怀古》)

  上面两段文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到来写得有形有声有色,在作者笔下春天会笑会唱会行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之图。

  4、巧用对偶(对仗)

  中学生写文章,当然要以散句为主,但是全用散句就难免单调、散漫,显不出文采。“物相杂故曰文”(《易经?系辞》),因而散句中要杂以对偶句、对仗句等。这些整句庄重有力,匀称谐调,能增加文采。如:

  (7)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随着日月的更替,让人们深味着其中的永恒。(《距离产生美》)

  上面这段文字使用对偶句,整段文字整散结合,参差错落,既有流畅的旋律,又有铿锵的节奏。

  (8)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无悔的付出》)

  这段文字精练生动,寥寥数语把左思的勤奋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功劳在于作者巧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5、巧用通感(移用)

  通感就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在日常生活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9)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为了忘却的记念》)

  (10)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

  这两段话使用了“通感”的方法。“浓黑”是视觉形象,而“悲凉”是感觉。作者把感觉转化成视觉形象,让读者看到作者的悲凉是又浓又黑的,使悲凉有了形象感。“草坂”是视觉形象,而“乐曲”是听觉形象,作者把视觉转化成听觉形象,突出了“绿茸茸的草坂”的美。

  (11)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药》)

  (12)母校啊,给了我太多的往事,无法风干的情感,落满潮湿的心头,而笨拙的笔,却写不尽回首的滋味。岁月像淤积的河道,沉下的泥沙垫高了百年的河床。一个世纪的薪火相传,春夏秋冬轮回不息,您已经为自己写下了回肠荡气的史诗。(《回首的滋味》)

  (11)句中,“移植”意思是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由此看来,移植的对象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东西。鲁迅先生借此来“移植”生命,生动形象。表现出老栓的愚昧、虔诚和心情的急切。与“移植”相对,后文用了“收获”,“收获”意思是取得成熟的农作物。“收获”作动词,其宾语是“幸福”,而“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是可感而不可视、不可触摸的。作者借用“收获”这个词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人想象到收获的幸福就像田野里的庄稼一样。(12)句中,“风干”情感,“情感”落在心头,同样也是移用的手法。

  很多时候修辞手法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于一段话中,如:

  (13)风是调皮的小男孩,抓把土抛到空中,趁机扯乱女孩子的长发;风是年老的画家,一味选用灰色调,造出昏黄的画面;风是不高明的小偷,溜进屋时弄响了门,逃走时还在窗台上留下了脚印。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三种修辞,使文字灵动,摇曳多姿。

  二、巧用想象和联想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最基本能力,也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开拓思路,增加文采。如:

  (1)雪夜,该有多少点燃的蜡烛,在倾听着天空飘洒的言语;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涌动的琴声用音符描绘着春的到来,再巧的手指怎能弹出落雪美妙的音韵。该有多少美妙的迎春花藤伸出梦境之外,每一处结开的苞蕾都酝酿着春的经历;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该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飘飞着对爱情和人生的祝福。(《落雪》)

  这段文字作者用想象写成,写出了雪夜的灵动,写出了雪夜的美。没有想象,不管用细描还是白描,都不会有如此美丽的雪夜展示在读者面前。

  (2)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孝心无价》)

  (3)面对有缺憾的事物,我们必须学会包容,而不是求全责备。你若欣赏塞北的美丽雪景,就必须包容它难耐的严寒;你若品尝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就必须包容它那潮湿多雨的天气;为了感受月圆的动人,就必须包容残月,包容乌云;为了领略昙花的绚美,你必须包容等待,包容时间。(《勿要求全责备》)

  这两段文字用联想写成。(2)通过排比和正反对比告诉读者赶快尽一份孝心,无论以怎样的方式,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值的;(3)为了论述要学会包容,而不是求全责备,作者广泛联想,从塞北到江南,从天上到人间。

  三、巧用动词

  要做到“有文采”,就需要有“一字传神”的效果,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就需选择、锤炼动词。如:

  (4)“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药》)

  表述手的动作一共用了13个动词,其准确程度、生动程度几乎达到了无可更改的地步。一个“摊”字把刽子手索款的架势活现了出来;而“抢”“扯”“裹”“塞”,既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手所触到的四个不同对象,又贴切地反映出动作的急迫利索。对于洋钱,只一个“抓”,就可看出讹诈式的攫取。为了使所用动词准确贴切传神,在选用同义词时,需要根据表达对象的要求,严格区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又如:

  (5)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伺候着,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我们得上窜下跳地迎合着,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位置》)

  作者用“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上窜下跳”“内揣外度”四个表示方向的词和“伺候”“迎合”“奉承”“恭维”四个表示态度的词,使语言错落有致,避免了重复,给人以美感。再如:

  (6)他们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只是平静地将浓于血的情感缝进儿子冬日的棉袄,女儿夏日的裙衫。儿行千里母担忧,如果你是一只远离了母亲的风筝,那么你身后的蓝天写满了母亲的叮咛。(《背景》)

  其中的“缝”“写”令人耳目一新,耐人寻味。

  四、巧用句式

  现代汉语有多种句式,有肯定句、否定句,有主动句、被动句,有倒装句,还有文言句式,写作时要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使语言准确、凝练,增强表达效果,而使语言有文采。如:

  (7)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的场面感动了。(《普通劳动者》)

  三句话,一、二两句是主动句,第三句是被动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三个分句主语的一致性,从而突出陈述重点;否则语意的连贯、语气的流畅就会受影响。又如:

  (8)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狂人日记》)

  “未必不会吃我”同“大概也会吃我”意思相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狂人”当时对情况进行估量的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再如:

  (9)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做出如此的舍弃?(《学会舍弃》)

  上段文字中的“止争斗于未起”是文言句式??状语后置,用在这里使语句整齐,节奏感强。

  五、巧用名言警句

  巧妙地引用名言警句,不仅可以使行文流畅,增强节奏感,还可以丰富语言的内涵。如:

  (10)那夜,华子失眠了,他又一次把教师这两个字放在心的天平上,苦苦衡量。李国强的话又响在他的耳边,“像您一样”,他的脸不由地发起烧来。华子翻身下炕,打开灯,在日记本上郑重写道:青春是追逐太阳的壮丽,绝不是守侯月亮的无聊,我永远是大山的儿子。(《无声的诺言》)

  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句式长短结合,徐疾交替,在最关键的地方引用了一个警句:青春是追逐太阳的壮丽,绝不是守候月亮的无聊。既含蓄又深刻地表达了华子的心声,凝练,厚重。又如:

  (11)认识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会像乌云下生长的花儿,失去了充满阳光的世界。请牢记: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鸟儿,就不要留恋海洋。(《认识自己》)

  其中的“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鸟儿,就不要留恋海洋”引自汪国真的一首诗,放在这里警策、含蓄,又有力量,增强了语言的文采。

  六、巧用重复

  一说到重复就常常想到累赘、罗嗦,但是恰当地使用重复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12)命运没有规律,就像自然界的风雨。一场疾病,砸碎了她的大学梦。她读了一所普通的学校,学了一个普通的专业,进了一家普通的小厂,成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平凡》)

  (13)选择了高山,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也就选择了孤单;选择了机遇,也就选择了风险;选择了求索,也就选择了磨难;……几乎在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一段阴影相伴相随。(《选择》)

  其中的“普通”“选择”使用了多次,从使用词语要参差错落的角度衡量,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但是在这里恰恰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七、注重节奏

  古人作文特别讲究语言的音乐美,这是中国文学的特色。虽说现代语体文不必像文言文那样严格,但是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好的文章要“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响”“让人家愿意念,也愿意听”(《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所以至少还要讲究一些节奏。如果有了节奏感,文采也就氤氲其中了。如:

  (14)你向往山居的清净,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温馨与柔美。(《距离产生美》)

  (15)快乐就压在烦恼的皱折里,藏在疼痛的口袋里,它在你的头顶,在你的脚下,在你深深的眸底。(《寻找快乐》)

  虽然这两段中的最后一个字在平仄上并不谐调,但是读起来却有节奏感,若把“千山万水”“温馨与柔美”句换至最前边,把“在你深深的眸底”改成诸如“身边”“心里”等,就失去了这个效果。

  有时也要讲究点平仄。前一句是仄声煞尾,后一句煞尾的就应是平声。这样可使声调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如:

  (16)南国之秋,当然是有它特异的地方,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故都的秋》)

  四个排比句的末一字是仄平仄平,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和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uowen/kuaixie/1158015.html

相关阅读:快速的方法简论
2019年语文高考备战技巧:高分作文把握四点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如何在30分钟内快速写技巧
语文学习方法读书笔记:不在技巧而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