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很多的学生,他们的回答大概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些类型:为了考试能够取得好分数,将来进一个理想的学校;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隐秘情愫(以日记的形式不公之于众);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迫不得已等。其中以第一种情况人数居多。
他们把功利的东西放在了首要位置,而真正的文章写作又完全是情感的深刻抒发,是摒弃功利的,是公然与功利抗衡的。其实回了头来又对他们很是同情。因为他们说的这些联系现实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很可惜的是他们把写作的最根本的目的忽视了,或者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作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文是为流泻心绪、表达思想、交流思想而存在的。那么什么是思想呢?思想就是对客观现实的独创认识,是独立的心智活动,是一种思考、想法、念头。这种思考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即诞生的文章),如果使读者读了之后有所启悟的话,那么文章就具有了交流的价值。如果文章没有思想,哪怕它的文字很精美也没有什么意义,充其量应是堆积的文字而已。这样的文字就像穿了美丽的外衣而无灵魂的人一样。
思想是检验文章高下的试金石。
具体说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不但要让读者知道我们的观点,而且还要让读者知道我们的观点形成的过程,在读者了解我们的观点及感受我们的观点形成的过程后认可我们的观点。比如你要在文章里表达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个观点时,就必须呈现这个观点诞生的过程,如果不然读者的感受就会失去依凭,因架空而感受肤浅,或者根本谈不上什么感受,更遑论启悟了。
有了思想文章就具有了灵魂,而怎样才可以让其更加神采飞扬呢?当然还必须借助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例如我曾就“我很高兴这句话”问学生还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起先是把头拧得很紧,一副受难的样子,最后也不过用哼唱小调再者就是手舞足蹈之类的句子来形容。然后又问他们如果你所形容的句子是别人写的你们读了之后又有怎样的感觉呢?结果多是摇头,他们说的趋向基本一致,那就是没有感觉,只是看到几个汉字组成了一句话而已,他们的内心没有被激起任何的感应。我顺势提供了几个句子的表达。
①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
②我手里的笔也禁不住欢快地舞动起来。
③再看那墙角的花,感觉它的花粉是那样的莹润可人。能不吗?那是它在风雨里用心酿造出来的奇迹啊。
这样三个句子一下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的脸上禁不住升起了向往。感觉一句比一句美,倘若说说它的佳处来又有点困难。此刻我把平时所讲的比较孤零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法一并用了起来。第一句用到了比喻修辞,高兴是抽象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情绪。要把这种比较抽象的感觉写形象往往要借助于比喻修辞手法。读者看到这样的句子一般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生活经验的参与那么从心理上就会产生认同作者的意愿。如果说第一句还是局限于作者自身的话那么第二句就开始转到了外在的物上,笔是不会欢快的,那是作者内心欢快的间接表达,作者在技巧上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这样就显得比较含蓄有诗意了。第三句,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已有了作者内心感觉的一个前提,以前看那朵花情感是排斥的、否定的,而现在有了很大的扭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没有别的,概因作者生活际遇或别的原因让心情一时间陷于颓靡之中后来又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撑而扫除了心底的抑郁,从泥淖中挣脱出来的心情再看外物时就自然生发出了愉悦的感受。这就体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介甫也有言: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作者在这里就是用了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托情的写作技巧。采用这种技巧写作的诗词可谓多矣。例如杜甫在《旅夜抒怀》中的句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句意境广阔雄浑,可这不正反衬了他“天地一沙鸥”的孤独无助吗?再如辛弃疾在《清平乐》中的词句: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诗人借鹧鸪的凄凉叫声来衬托他内心对朝廷屈膝政策的孤愤之情。
除却比喻和拟人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具有艺术表现力外,还有隐喻象征的手法。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文章里有这样的表达: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前一句的“冬天”指的是自己在冬天里去拉柴身心遭遇的痛苦历练。后一句的“雪”具体指的是一位在冬天还衣衫单薄褴褛的老人的不幸。老人在生命的的最后流程里因冻僵而死在了野外。我曾经给这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老人一杯热茶,但是他还是没有走出冬天。寒冷里作者给别人输送了自己绵薄的温暖,可是他还是无法抵御或者看不到老人生命里所有的凄寒。冬天和雪表面上是指当时人所处的环境,其实是蕴涵了比喻义和象征义的。象征了那些生命里躲不过去的不幸艰难。 读刘亮程的文章虽然感觉寒气肃杀,但是里面摇曳的人性温暖又汪洋恣肆躯赶着内心的潮湿和阴冷。
偶尔也在学生的文章里读到这样的句子:山岗上的树正迎向风雨,相信吧,它的身边还会立起一棵树,闲看风雨,勤生绿叶。只是这种物我相融的境界只是少数的人心会罢了。本来我们的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美文中的意象如冰心的红莲,舒婷的橡树和秦巴子的蝉蜕等得到濡染熏陶的,可是不少情况下是老师引导学生肢解文本,仅限于赏析而不是将其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触发点,学生只是把文本当作文本,或者为了考试而不停运转,模仿迁移都很滞后。
希望学生不但能说出笑对人生之类的思考而且还能写出诸如脚步在锋利的生活之上舞蹈的话,虽然两句在表意上是同样的,但是后者所具有的艺术之美之魅是彰显的。前者过于直白,而后者把生活这个宽泛的概念写的有形可感,“锋利”显示了生活中存在的严酷性,“舞蹈”又透露出面对人生严酷时的积极对抗之态,生命的不屈人性的尊严体现了出来。诗化的语言涵义是丰厚的。
生活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大学,我们看人看事看景,语言和神情姿态会表达自己,别人也如我们一样。现实的世界是此岸的世界,是实在的,可以感知的,可以触摸的。现实的世界如龙应台女士所言是岸上的杨树,而文章里的世界是杨树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幻的、有灵性的,需要善于感受的心灵去经营打磨。鲁迅先生的《山阴道上》写了岸上的故乡也写了水中的故乡,水中的故乡意境不是更令人向往,不是有更多的曼妙吗?没有思想的阐发流淌就无法引领人们认识的提升和丰富,而没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思想的羽衣缝合,文章还是飞腾不起来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uowen/xiezuo/12825.html
相关阅读:话题新题设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