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作文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严重的厌学心理,写作时或草草应付了事,或东拼西凑,依着葫芦画瓢,造成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可悲局面。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动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热门话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厚积薄发,活水不绝
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症结在于腹中空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改变这种艰难处境呢?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作文才能意蕴常新。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常常指导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或事物独特的美或丑,以之震撼读者的心灵。例如:让学生充当防骗“小侦探”,让大家留意生活中骗人者玩弄的种种伎俩,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揭穿他们的假面具,并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或讨论。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还要求他们在每篇日记下边画上一幅与内容相关或相符的主题画,图文并茂,画龙点睛,这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能开阔其眼界,培养其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那么,学生将想有路头,写有源头。如演讲比赛、书画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智力竞赛等,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失败到成功,由灰心失望到欣喜若狂,感触细腻,作文也自然就血肉丰满,颇具感染力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让他们积累素材。如“妇女节”为妈妈和女老师制作贺卡、献花或送小礼物等,让他们品味母亲的激动、老师的欣慰和自己的兴奋、幸福等情感。让爱充满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当他们情绪高涨,欲罢不能之时,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情真意切,异彩纷呈……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
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听新闻,收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准备一个本子,随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不断从生活中引进鲜活之水,以弥补“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的不足。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 互改互评,百家争鸣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每次学生作文结束之后,我都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优生1人,中等生2—3人,后进生1—2人)。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在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外,还可指出别人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作文形式当然也不能刻板划一;可以书面作文,也可以口头作文。课前三两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或叙事或抒情,或奇闻逸事,名言佳句。总之,把学生看作活的现实发展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精心构思,自然表达。
学生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和智慧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满怀激情地加以肯定和赞美,使之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你还可以编辑《日记集锦》、《妙言佳句选》、《优秀作文选》等,也可以把特别优秀的习作推荐到有关报刊,让学生的作品打出去,使之阔步走上领奖台。通过荐稿发表或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变“要我写”为“我想写”,“我要写”。这剂良药就可以使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真正成为作文创新的主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zuowen/xiezuo/14477.html
相关阅读: